策划人语
伦敦奥运会落下了帷幕,在欣喜于中国健儿出色表现的同时,没有一名扬州选手出征伦敦的尴尬,也让我们不能不对扬州竞技体育多一些忧虑和思考。从今天起,本报将推出“扬州竞技体育的思考”系列报道,以伦敦奥运会为背景,分析和思考扬州竞技体育的现状和未来。
扬州市体育局原副局长、曾分管竞技体育的老体育工作者曹善亭先生,伦敦奥运会一结束,就专门撰文给本报,较为全面和深刻地谈了他对扬州竞技体育的思考。
今天,我们就以曹善亭的这篇文章作为这个系列报道的开篇之作,也欢迎扬州体育界的有识之士与我们联系,发表您的见解。
伦敦奥运会虽有许多美好的记忆,但却无一名扬州运动员入选,这一阴影在关心扬州体育的人心头却挥之不去。7月13日,《扬州晚报》刊发仲湘彬同志《朱俊“救”了扬州体育》一文,此文的核心是“我们更需要的是反思”!“仲言逆耳”,这向扬州竞技体育敲响了警钟,也向扬州体育人击一猛掌!
作为曾长期在体育部门工作、分管过扬州竞技体育的人,我亦难辞其咎。我有责任实事求是地总结、反思过去,直面成绩及问题,提出想法和建议,以求弥补心中的缺憾。
1体育观念
“金牌至上”背后的弊端
没有金牌的争夺和较量,竞技体育就索然无味。举国体制和奥运战略是中国金牌大国的支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举国体制的价值不容抹杀。但经过北京奥运会的辉煌后,“中国观众对金牌的诉求已经完成,关注点会转向欣赏体育之美” 。
我国现行竞技人才的培养是业余体校、省市专业队、国家队三级训练体制,是以专业训练为核心的训练体制,与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紧密相连。
多年来,扬州竞技体育一直是围绕省运战略和金牌模式来布局和运行的。金牌至上,也催生了人才培养的弊端:只重视运动员竞赛成绩,忽视其全面素质和文化学习;运动员成才率低,出路问题难以解决,致使我市业余体校萎缩,招不到学生;弄虚作假、更改年龄、雇佣军、兴奋剂、黑哨假球等,背离了体育道德。
由于成绩与金牌数和政绩、个人利益牵连,地方体育局为了争取参赛和输送名额,不得不与总局、省局官员频频“公关”。赛场上高调讲政治、公平竞争,场外则定协议、谈交易,围绕金牌展开的各种不正常的活动五花八门,有些潜规则难以言表, 一些官员这方面所耗精力比体育管理本身有过之而无不及。
2引进人才
不能冷落本土优势项目
近20年来,扬州竞技体育经历了从滑坡到止滑,从爬坡至踏上新的台阶、与扬州经济地位相符合的进程。其中,确实是做了大量工作和艰苦努力,关键就在于引进人才。
最初的尝试是从淮安引进自行车教练罗时良和连云港散打教练张守勇,最为成功的则是将原拟定于徐州的省中长跑竞走基地争取至扬州落户。来自马家军的教练杨子伟、李秀云和李朝林,带领一批弟子很快就在扬州崭露头角,宋红娟、姜静、李高波、薛飞、谢赛男等在全国比赛中夺冠,入选国家队,参加国际比赛,提高了扬州的知名度。
竞走、中长跑的强势,增强了扬州竞技体育的实力,使扬州在省运会的排名大幅度提升。此后,扬州又从
各地陆续引进了举重、摔跤、跆拳道、游泳等项目教练,还面向全国招聘扬州体校校长。引进,给扬州竞技体育带来了成效,但引进的功利性又使扬州竞技体育发展潜伏着危机。
回顾历史,扬州在小、灵、巧、水这些灵巧、技能型项目上有优势,击剑、游泳、跳水、羽毛球、艺术体操等项目上都获得过优异成绩。广陵区多年来结合自身特点,坚持在艺术体操、跳水、乒乓球等项目中,从小培养,积极输送,成为全省的一个典范。
然而,扬州引进的却大都是体能型、耐力型项目,运动员也主要靠从外省引进。引进见效快,是争夺金牌的捷径。花重金请来,比赛完悄然离去,十运会江苏引进跳远名将关英楠,扬州积极将其户口迁进,成绩即可计入本市,这纯属利益驱动,对扬州竞技体育的发展有多大意义?依赖引进,是短期行为,因为单纯引进比自身培养容易得多,划算得多,以至于有人讲“体育弱的地区也找到了脱贫的途径”。
热衷于引进,不愿在培养本土人才上下功夫,势必影响扬州原有优势项目的发展,如击剑项目萎缩,羽毛球项目自生自灭,田径中扬州一些传统项目,如跳高、短跨、投掷等也被冷落。不仅如此,由于大量引进,客观上对本土教练员关怀不够,影响和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3回归教育
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000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我国青少年训练要回归教育,高水平运动员培养要走“院校化”之路。
体教结合,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几年来试行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教育和体育部门各自职能不同,难以协调配合。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理念,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考核,其硬指标是看升学率。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睡眠不足,周末和节假日还要补课,体育锻炼时间难以保证,青少年体质下降。而体育部门是“竞技体育抓在手上,学校体育挂在嘴上”,唯金牌论,偏重引进,抓尖子,早期专项化,导致学校课余训练项目越来越少,年龄越来越小,训练的人数越来越少。
体育回归教育,要金牌,更要青少年的健康和全面发展。在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进程中,探索一条竞技体育改革的新路,这是体育和教育部门的共同责任。
我们不要忘记,扬州学校体育有过辉煌的历史。1979年的“扬州会议”被誉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拨乱反正的里程碑,是当代中国体育史上重要的一页。当年,教育部长蒋南翔、国家体委副主任荣高棠、卫生部副部长崔月犁、团中央书记李海峰等领导同志出席会议。“扬州会议”后,扬州的教育和体育部门较长时间密切配合,体育部门同志认真听取教育部门意见,教育部门负责同志重视学校体育工作。扬州的教体结合曾推动了学校体育和业余训练工作的发展,一度走在全省前列。这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好好总结。
4南通经验
体教结合打造冠军摇篮
扬州的近邻,同处苏中的南通,创造了连续六届奥运会“届届见金牌,届届出新人”的奇迹。继在北京奥运会上夺得4块金牌后,伦敦奥运会上,该市运动员陈若琳又连获2枚金牌,并成为中国代表团奥运200金的制造者。
南通经验,简要概括,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南通业余训练的中心任务是“选好苗子,打好基础,积极输送”;
——南通业余训练项目设置的特点,就是与奥运项目、与国家优势项目接轨,与本地运动员生理机能特点紧密结合;
——南通的引进,目标是“大力引进高水平教练员,但绝不能为了参赛排名引进运动员”;
——南通的“体教结合成冠军摇篮”,市政府建立体教结合工作领导小组,规划决策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重大问题,体育和教育行政部门各负其责,共同管理,名校与体育部门联办运动队,加强运动员文化课程辅导。在体育回归教育的探索中,南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在中国体育转型的历史时期,只要我们转变观念,认真总结,善于学习,勇于创新,扬州竞技体育的发展将指日可待!
(作者系扬州市乒乓球协会主席、市体育局原副局长)
编/后
编辑好曹善亭先生的这篇文章,我不得不佩服他的勇气。作为一名曾经分管竞技体育的体育局领导,曹善亭敢于公开直面和反思自己过去工作中的问题,这是需要勇气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作为一名已经退休的老体育工作者,曹善亭先生本可以安享晚年,但他仍然心系扬州体育,这同样需要勇气。
我们也希望,扬州体育人能够从曹善亭先生的文章中汲取点什么,更好地在其位、谋其政、谋好政,尽快实现扬州竞技体育的腾飞。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