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了,不能一俊遮百丑,失败了,也并非一无是处。反思显然不是我们的目的,挑刺更不是我们的初衷。客观而辩证地看待扬州竞技体育的成绩和不足,从成绩中找差距,从失败中找教训,才能将反思化为我们未来前进的动力。
“广陵模式”值得推广
要义:抓住特色项目,狠抓选才输送
在扬州竞技体育的版图上,广陵区可以说是一个另类。没有齐全的训练场地和设施,只有几名教练员,辖区内甚至没有一所城区中学,但他们硬是闯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体育成才之路。
在最近两届省运会上,广陵区先后取得了11枚和9枚金牌,不仅在扬州各县市区中高居榜首,而且形成了自己的小、巧、灵的传统特色项目。
广陵区的成功经验就在于,立足于自身的辖区特点、教练员配置,开展适合扬州少儿的特色项目,狠抓选才和输送。艺术体操、跳水、乒乓球,是广陵区的三个重点项目。多年来,他们一直狠抓这几个项目,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如跳水的吕伟、许冕,艺术体操的王岫云、钟莉、蔡颖颖、李园园,乒乓球的林晨等。
事实上,广陵区的训练场地设施是各县市区中最差的,跳水队长期没有场馆,艺术体操也是借用了育才小学的地方。但是,项目对路了,就可以选到好苗子,在进行基础训练后向省队输送,他们走出了一条“借鸡下蛋”的人才输送之路。
对于扬州来说,我们不能贪大求全,也不可能全面开花。如果我们每个县市区都能找到一两个适合自己的特色项目,并能够持之以恒,进而做大做强,将“广陵模式”放大为“扬州模式”,我们就一定能够走出人才输送的瓶颈,并尽早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大球应走
体教结合之路
要义:发挥名校优势是集体项目的振兴之道
三大球,不仅是中国奥运军团之痛,也是扬州竞技体育之痛。
虽然影响力巨大,省运会上甚至规定了“冠军算八枚金牌”,但因其投入大、竞争激烈、出成绩周期长,不少地方都有些望而却步。目前的扬州三大球,仅开展了男、女足球和男子篮球三个项目,在第十七届省运会上没有一个项目进入前三名。而此前曾培养出毛武扬、陆飞、周炜等国字号球员的排球项目,已停掉了很多年。
如何在三大球上取得突破?扬州体育界一直在摸索,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那就是“体教结合”,走名校办名队之路。
事实证明,作为集体项目的三大球,通过在同一所学校的“三集中”,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队伍的稳定和提高。目前,宝应从小学到高中的足球、邗江实验的男足、蒋王中学的男篮,都是“体教结合”较为成功的范例。
不过,要想真正实现三大球的突破,仅仅依靠一所学校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形成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金字塔体系,才能形成队伍梯队衔接和体系,才能切实解决学生运动员的升学和保障。而这也需要我们体育和教育两个部门的通力合作与共识。
为了提高中国足球的水平,国家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校园足球”计划。这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我们的校园足球、校园篮球、校园排球何时能够真正开展起来?
当然,这绝非以体育部门一己之力就可为之的,需要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以名校办名队、名队促名校的思路,才能实现各方多赢的局面。
用好“引进”
这柄双刃剑
要义:引进要可持续化,进而促进本土化
在体育职业化和市场化的今天,人才流动已是大势所趋,无论是中国的“海外兵团”,还是中亚和西亚惯用的“归化”,都已不再是新闻。苏州的跆拳道奥运冠军吴静钰,就是从江西引进的。
然而,“引进”是一柄双刃剑,用好了能提高我们的成绩,促进该项目在本土的发展,用不好也可能影响本土人才的涌现,甚至抑制其他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积极性。
迄今为止,扬州最成功的“引进”,当属当年江苏省中长跑竞走训练基地的落户。该基地出了宋红娟、姜静、柏艳敏、薛飞和李高波等一批世界级运动员,也为现在扬州的田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基础和发展后劲。
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引进”不能急功近利地只是为了眼前的成绩和金牌,更不能比了一届省运会就消失。“引进”什么项目?是“引进”教练员还是运动员?这些,都是我们要认真考虑的。
有些项目,我们虽然开展多年,但成绩始终上不去,就要考虑引进高水平的教练员。我们不少国家队就通过请来外籍教练实现了成绩的历史性突破。有些项目,我们有教练员,但扬州缺少好苗子,也可以从外地引进运动员,以此带动该项目在扬州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引进”应该可持续化,不能朝三暮四,要立足于扬州准备做大做强的项目,立足于适合扬州人开展的项目,要通过“引进”带动和促进扬州这项运动的发展。
引进,同样不仅仅是“缺什么,补什么”,我们的传统优势项目同样需要引进,通过引进高水平教练员,打造国家级训练基地,才能做大做强,形成我们的“梦之队”。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