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伦敦9月1日奥运专电 题:看不见的“飞鱼”是怎样炼成的?——杨博尊教练解读视障游泳
新华社记者罗争光
中国“小飞鱼”杨博尊终于在他的第二个项目的决赛中舀到了自己的伦敦残奥会首金。前一日的比赛中,他因为在冲刺时出现偏向失误,错失了金牌,让人们再次惊叹保持方向对于视力障碍游泳运动员的重要性。
那么,视障运动员到底是怎么学习游泳的?他们怎么在泳池中控制自己的方向?又是怎么知道和冲击终点的?杨博尊的教练赵玲玲向新华社记者进行了解读。
残奥会游泳项目共分肢体障碍、视力障碍和智力障碍三大类,其中肢体障碍根据严重程度共分十级、视力障碍共分三级、智力障碍单独一级。视力障碍最严重的级别是S11级,属于双眼无感光或仅有光感但在任何距离、任何方向均不能辨认手的形状,俗称“全盲”,这一级别的运动员戴着黑眼罩参加比赛。S12和S13级别的运动员感光程度依次稍好。本届残奥会中国游泳队三名运动员均属于S11级。
“不管是哪一个级别,视力障碍的孩子练习游泳都要付出极大的辛苦,非常不容易。”赵玲玲说,“首先就是把握方向难。这个主要是靠长期的训练。”
她介绍说,训练的时候,一般会根据运动员的习惯,告诉他靠近泳道水线的一侧游,然后身体尽量保持到泳道中间的位置,这样可以基本保持方向和直线。
“一般,由于存在视力障碍,而又为了提高速度,运动员常常会打到泳道水线,在手臂上留下一些伤痕是非常正常的。所以一般我们要求运动员尽量找到水线而不怕打到水线,这样既能保持方向,又能避免受伤。总体而言,还是靠长期训练形成的一种习惯性直觉。”赵玲玲说。
她告诉记者,如果是后天视力下降乃至失明的运动员,就像杨博尊,对于方向的先天感官会更差一些。“先天性失明的人,因为从小习惯了通过声音、光线的强弱和其他感知判断方向,要好很多。而杨博尊是突然一下子很难找到方向,就像平时,我们有时候在一边叫他,他会常常将头偏向另一边。所以他训练比别人吃的苦更多、更不容易。”
另一个难题是学习游泳的基本动作。“因为无法给他模渀动作,只能手把手地教,一点一点地纠正,然后不停地练习。”赵玲玲说,“当然,这个过程中,也会打很多比喻让他去想象,比如什么是圆柱形、什么是方形、怎么沿着这样的路线游等等,要通过尽量直观的方式、运动员可以感受得到的方式来指导。”
“在打比喻的时候,先天失明的运动员问题不会太大,因为他从小通过触摸来形成各种概念,只要你一说,然后让他来触摸,他就能领会。比如先天失明的孩子,他摸过你的脸长什么样,下次他再摸就能区分。而像杨博尊这样,摸过一百次也区分不出来。所以,总的来说,后天失明的运动员这方面也是吃亏的。”她说。
比赛冲刺的时候,运动员为了尽量提高成绩,会尽量往前冲。为减少运动员触壁时伤害身体,每个泳道终点都有工作人员用一根塑料头的长杆敲打运动员的背部。“一般是到运动员离终点还有一个手臂动作的时候提醒他,这样既能减少他的身体受伤,也不过多影响他的成绩。”赵玲玲说。(完)2012/09/02 07:26
此稿为新华社体育专线稿件,严禁转载。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