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伦敦9月3日奥运专电 题:中国残奥泳军“井喷”引关注 选手教练回应成绩在于“勤奋加保障”
新华社记者罗争光
中国残奥泳军在3日晚进行的游泳赛事中迎来“井喷”:9个参赛项目获得5枚金牌2枚铜牌,创造了4项新的残奥会与世界纪录。
至此,中国残奥代表团游泳项目金牌已达13枚,平了北京残奥会的成绩。然而,本届残奥会游泳项目的赛程才刚刚过半。这让不少外国媒体对于中国残奥泳军的表现格外关注。
在伦敦奥林匹克公园水上中心的媒体混合采访区,一名西班牙媒体的记者问新华社记者:“中国选手为什么会这么厉害?”日本《朝日新闻》的一名女记者也询问:“中国选手是怎么训练的?为什么他们没有手臂却比有手臂的运动员还游得快?”一名美国媒体的记者也问:“为什么有的中国运动员预赛的成绩和决赛的成绩会相差那么多?”
为了让这些好奇的国外媒体人员得到更为直观的答案,新华社记者邀请这些记者一起在混合采访区等候,当中国选手从赛场或颁奖仪式上出来后,直接将他们关心的问题问给中国选手,并请组委会工作人员现场翻译。
年仅15岁却已经在两个S2级项目中摘得金牌的中国浙江选手杨洋,听到记者的问题后笑起来:“我为什么这么厉害?教练培养得好啊。”又问他平时训练中有没有秘诀?他答得很干脆:“有啊,刻苦一点嘛。外国运动员如果羡慕我们,那得比我们更刻苦才行。”
杨洋告诉记者,自己就是喜欢在水里的感觉,而且自己的一双手,如果不是练习游泳现在几乎都不能动。
同样已经获得两枚金牌的中国云南选手潘世云说:“好像没有(训练秘诀)。主要就是中国运动员刻苦训练吧。现在国家和社会对于残疾人越来越关心,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平台和机会。我们残疾人都是有理想的,残奥会这么难得的机会,要尽可能努力展示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的价值。”
潘世云说,自己11岁的时候遭遇事故失去了胳膊,羡慕别人能游泳就自己去学,4个月里无数次呛水才最终学会,结果参加竞赛舀了奖,“被人对我刮目相看”。他还说,参加残奥会自己特别兴奋,所以几场比赛都发挥得很好,“算是个人最好成绩了”。
中国“小飞鱼”杨博尊已经为中国队取得2金2银4枚奖牌,回答起上述问题时不由激动起来:“为什么中国残疾人游泳队会这么强大?我要告诉大家,我们的队友、教练平时一直说的一句话就是:‘中国(残疾人)游泳队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强大的内心。’英文就是‘self-confidence’,自信。”
“我的教练常常告诉我,‘strength comes from inner heart’,强大的力量来自内心。我们每一个运动员,当他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时会发现,真正能走向成功的就是一直坚信自己是最强大的。”杨博尊说,自己第一枚银牌因为太紧张出现了失误,第二枚银牌也是因为心太急、同时身体状态没有调整好,“要不然都可以舀下”。
中国残奥代表团游泳队教练张鸿鹄解释得较为全面:“虽然中国人参加残奥会的历史并不长,但我们有一个很强大的教练班子。我们的残疾人运动员尽管从业余开始,但在教练的指导下能逐步、较快地走向强大。同时,我们也有覆盖面很广的科学选拨机制,从全国各地去挑选,发现那些适合这项运动、同时水感较好、又勤奋刻苦的(残疾人)游泳人才。”
张鸿鹄接着说,从更广层面讲,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对于残疾人体育事业的投入一直不断加大,“既包括技术和设备设施的建设,也包括教练员、运动员的培养,更重要的是,直接用于保障残疾人运动员训练的投入增大,保证了残疾人体育训练的科学性、连贯性、持续性。”
说到这儿,张鸿鹄很认真地提醒:“其实,我希望大家不仅仅是关心运动员的成绩提高了,更要关心参加游泳运动对于我们运动员身体康复和心理恢复的帮助。比如杨洋,他原来四肢活动能力非常差,现在上肢活动能力增强了很多。比如我们很多后天残疾的孩子,通过运动和比赛,内心越来越自信,变得更加阳光、乐观。他们为千千万万的残疾孩子树立了榜样,也吸引社会上更多的人来关注残疾人群体。”
不少外国媒体人员听完都认真的点点头,说一声“谢谢”,便不再问什么。(完)2012/09/04 08:26
此稿为新华社体育专线稿件,严禁转载。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