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晚,中国国奥队在四国男篮挑战赛上战胜西雅图大学队夺冠。冠军不值一提,倒是“国奥队”这个建制意味深长。
在中国,国奥队专指备战奥运会的男子足球队。如今横空出现一支男篮国奥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组建国奥队的效果如何,中国足球最有发言权。显然,这种圈养式的训练模式并不成功,如今,中国男篮却要东施效颦,这就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了。
纵观伦敦奥运会男篮比赛,四强球队无不来自联赛职业化程度和竞技水平较高的国家。美国自不必说,西班牙、俄罗斯和阿根廷队除了效力于NBA的球员外,其余球员都是欧洲联赛的球星。一个国家篮球职业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该国国家队水平的高低。
2008年带领中国男篮晋级奥运八强的主教练尤纳斯就指出,CBA联赛比赛过少,影响了球员的锻炼和状态。按理说,CBA联赛迎来了最佳改革契机,除了男篮伦敦惨败外,巨额赞助也让联赛增加比赛场次、提高对抗强度创造了条件。但中国篮协并没有改革的打算。前任掌门人李元伟在微博上无奈地表示:“奥运年本是增加常规赛轮次的最佳时机,又被轻易错过,墨守陈规到如此程度,实在令人费解。”
一边是违背规律组建国奥队,一边是墨守陈规、错失改革良机,中国篮协难道真不懂行吗?矛盾的根源只怕还在于官本位思想。通过发展联赛来提高国家队水平,虽是世界潮流,但却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而组建国奥队,通过“填鸭式”的集训,虽然有悖于篮球规律,但短期内却能起一定的效果。对于中国篮协来说,四年一届的奥运会是头等大事,篮协官员也只管当政时期的政绩,自然也就无暇做前人栽树的事情。
中国男篮伦敦惨败的事情似乎已被淡忘,然而,如果不吸取教训,类似的惨败还将再度发生。刚刚结束的男篮亚青赛上,国青队对亚洲主要对手的优势已不明显;而国际篮联计划合并亚洲和大洋洲赛区,这都意味着中国男篮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如果中国篮球不在联赛、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革新,没有一个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平台,那么,即使冒出再多的像王哲林、周琦这样的青年才俊,也很难给中国男篮带来美好的未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