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一场全民性的健身悄然流行。
街道上跑步的人越来越多,夜晚尤甚。华师大操场上可用“络绎不绝”形容,若像以前那样闭上眼睛、塞着耳机只顾往前跑,必追尾。
“中国好声音”的导师在标榜中国好身材,刘欢瘦了肚子、长了脖子,那英的腿向林志玲致敬。成彧的梦想是开一场胖人演唱会,刘欢不失时机地问“你觉得我够格吗?”大凡减肥取得阶段性胜利的人,都爱抓住一切机会求证自己真的瘦了。
全民健身场面的缺失作为举国体制的一大弊病被诟病,没想到这唏哩哩哩哗啦啦啦唆咯咯嘿的场面自发地出现了,只是它并非为举国体制所激发,而是被肥胖所倒逼。
和1985年相比,中国男人的平均腰围增加了13厘米,女人20年来胸围和腰围只增长了1厘米。现在你该意识到芙蓉姐姐的美丽了,丰乳肥臀又减了肥。
北京是座胖子占半边天的城市,首都是名副其实的首胖。而中国胖人之分布,亦是沿海一线,海岸线这饱满的圆弧,正是中国人凸起的肚皮线。
而与这一线相对应的正是城市生活方式。压力越来越大,口味越来越重,体现在恐怖片和川菜的流行,一盆水煮鱼的热量是3490千卡;物价越来越高,肯德基、麦当劳的价格终于落后于便当,想来想去,这垃圾食品竟然是最干净、最便宜的。
所谓的运动爱好者都是只说不练,每个周六要看两场英超、一场德甲、一场西甲,周日用来昏睡。
运动最规律的职场人是美容师、美发师,每天在各等看客围观的目光中,扭捏地在店门前做伸展运动。
季羡林最有代表性的著作是《糖史》,带动了许多衍生研究,比如糖为西方工人阶级提供了廉价的卡路里,目前在西方的贫苦社区中,高糖、高盐、高淀粉与脂肪的食物既能填饱肚子、价格又低,仍是首选。我们自诩盛世,至少在盛产胖子这一点上,直追唐史。
《舌尖上的中国》在为胖子找着热爱生活的借口,有人忍不住半夜起床把冰箱里仅有的一条鱼煎了,可见该片安排的播出时间用心是何其险恶。它的画面精良,被徐子东称为“食物色情片”,食色性也,都是松腰带的事。
“有腰”在人种上却是中国人最难的事,梦露的墓碑上刻着她的三围37-22-35,我们的腰带绝大多数是系在“腰的位置”上,而不是“腰”上。
一部分早觉醒的人,奋不顾身地投入到塑腰的阵营中,用运动而不是PS,对腰围的把控,是体现对人生控制力的励志故事。
正在走向老龄化的中国,又遇到了胖的难题。本杰明·富兰克林说:“我觉得我并不怎么介意变老,但我介意变得又老又肥。”岁月是把杀猪刀,现在知道为什么是杀“猪”刀了吧。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