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9月26日,第七届应氏杯半决赛在江堰市战罢,最后一天的比赛范廷钰执黑中盘胜谢赫,以2-1夺得决赛权,应氏杯创办24年来的最年轻决赛组合产生。范廷钰与朴廷桓此前从未交手,但本月三星杯开赛前记者采访朴廷桓,他已经把范廷钰视为未来最大的对手。
四年一届,冠军奖金40万美元列最高,应氏杯因此有“围棋奥运会”之称。其实,固然四年一届使得很多人一辈子只能参加一次而显得机会珍贵,固然冠亚军奖金是围棋比赛最高而更加沉重,但棋手们对应氏杯并没什么特别的准备,不可能像其他项目那样来个赛前封训什么的,对于比赛和关注度而言,应氏杯与其他世界赛并无二致。只是,作为棋迷的我们,仍旧不禁追寻一些蛛丝马迹,试图从“围棋奥运会”找到世界棋坛风向,论证那或有或无的意义。
很多人都称应氏杯是世界棋坛的方向标,很大程度是因为第一届决赛。曹薰铉在汉城机场被当做民族英雄接待,聂卫平一个人在细雨中漫步泪洒新加坡街头。从此,中国棋迷不仅认识了除中日之外还有一支重要的围棋力量,更被这支力量郁闷了至少15年。
曹薰铉夺得应氏杯带来的不仅是无两的个人荣誉,更是掀起了韩国围棋热潮,这股热潮造就了李昌镐、李世石以及今天的朴廷桓。第二届、第三届应氏杯决赛,徐奉洙扳倒了大竹英雄,刘昌赫压制了依田纪基,当时的围棋最强国日本,新老两代都臣服于韩国人脚下,世界棋坛改朝换代。等到第四届李昌镐夺冠,那已是一代王者顺理成章的登基仪式。
第四届、第五届决赛又出现了中国棋手的身影,常昊先亚军后冠军的历程,就像他职业生涯的缩影,“韧圣”六次亚军后的首冠就是个最大的。厚重的应氏杯冠军奖杯就像砸开了一道闸门,此后几年间中国棋手的世界冠军数量甚至多于韩国,中韩争霸的格局也得以确立,应氏杯仍不虚“风向标”之名。
第六届半决赛李世石0-2不敌李昌镐,很长时间后,他才给出了“过于紧张”的解释。李世石已被亲手放倒,五番棋换做其他任何一个对手,恐怕李昌镐连亚的尴尬都将终止,但造物弄人,五番棋对手是“崔折镐”,李昌镐第三次在五番决战输给了崔哲瀚。
韩国人复辟应氏杯,证明中国围棋并未反超中韩争霸仍在继续,但冠军得主是崔哲瀚而非李世石,总觉得“应氏杯风向标”这次只指出了大格局,而未能证明是王者的更迭。
第七届应氏杯,昔日风流逐一被雨打风吹去,中韩两位弱冠少年站在了舞台中央,注定书写不寻常的历史。如果说徐奉洙、刘昌赫、崔哲瀚分量都略有不足,那么,范廷钰与朴廷桓之间的胜者,甚至负者,都极有可能主宰未来棋坛十年。
只是,在带着自私的欢欣送走李世石,略带痛楚期望古力四年后再来,秋云不雨惆怅中目送对局数最多、成绩最好的李昌镐离开,我们不禁要问:如此的更迭与告别,会不会让围棋少了点儿什么?甚至会影响我们对围棋的喜爱?
江湖无边,冷月无声。我们来不及判断成名王者是否就此成昨日黄花,却敢断言新王正踌躅满志准备登基。19岁的朴廷桓和16岁的范廷钰,即使在百花齐放的“90后”战斗群中,也显得那么与众不同。胜者为王,或许决赛已经为王,无论决赛胜负,他们俩都将成为未来十年中韩争霸的“第一台”。
在每年保持6、7个世界大赛的当今,错过应氏杯还有一堆奖杯在等着,不会出现聂卫平式的悲剧。不到20岁的范廷钰和朴廷桓,也不是徐奉洙和大竹英雄那样西山下的落日余晖。以他们的实力和天赋,也不会是刘昌赫和依田纪基,虽有凛凛虎威,却一辈子是王者的陪衬。但愿他们也不是李昌镐与常昊,在最好的年华里一边倒,直到而立之年才互有攻守。从弱冠激斗到壮年,这是我们对范廷钰和朴廷桓的期待,期待十年间我们都有精彩的棋谱和可读的故事。
本月初三星杯小组赛前,我问朴廷桓,“中国90后众多,谁是你日后大敌?”得到的回答不用我那美女同事翻译也听得懂-“范廷钰!”而翻开5月份的《围棋天地》,范廷钰在“36问”中列出的当今三强是古力、孔杰、李世石。五番棋决赛之后,小范心中的三强是否会有变化?
第七届应氏杯决赛是新王的舞台,这是我坚信的。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