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青岛10月18日体育专电题:全民健身的距离——青岛市城阳区打造“15分钟健身圈”
新华社记者吴俊宽
全民健身距离老百姓的生活有多远?在青岛市城阳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15分钟的步行。
城阳区位于青岛市规划的胶州湾北部新城区核心区,下辖8个街道、230个农村社区和16个城市社区,户籍人口48.1万,外来人口40万。“健身场地在身边”一直是城阳区规划建设体育设施遵循的基本原则。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如何避免“寸土寸金”的城市建设挤占群众公共健身空间?城阳区选择的方法是坚持全域布局、中心辐射,借鉴新加坡“邻里中心”建设模式,坚持区、街道、片区三级布局推进运动场地设施建设。
用区委书记孙立杰的话说,“与其花大价钱建好看的体育场,不如在社区中多建基础健身场地,方便群众锻炼”。
2008年,城阳区聘请专业机构编制了全区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对全区综合性健身广场、健身路径、社区体育活动中心等进行了科学布局和合理定位,规划覆盖全区的“15分钟健身圈”——即无论市民居住在什么地方,在步行15分钟之内都能找到免费的高质量健身锻炼场所。
为保障群众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城阳区将群体工作全面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区级财政预算、政府工作报告和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坚决执行、严格考核。土地规划优先满足健身场地建设、财政资金优先保障健身场地投入。在城市建设规划中,新建商住区达500亩以上的,必须配建带有400米塑胶跑道的综合性健身场所。覆盖范围达3000至5000户的旧村改造区、村落型社区等也要设置400米塑胶跑道并配套篮球等球类运动场所和健身器材设施。
近年来,城阳区修建免费登山路径400余公里,投入1.7亿元建成区级综合性健身场馆——百姓乐园。去年又建成20处带有300米或400米田径跑道的综合性健身公园,到今年年底,这些市民健身公园将达到35处,基本达到构建“15分钟健身圈”的目标,并且所有室外场地都将免费向社会开放。
针对部分学校体育场地不足和学校场地利用率低的问题,城阳区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健身场地“重叠利用”的做法。在城阳区的田村体育场,记者看到体育老师正带领学生在人造草坪上上足球课。体育场与旁边的田村小学仅有一道铁栅栏相隔。上课时间铁栅栏打开方便师生出入;课余时间这道栅栏会关闭,场地另一侧的体育场大门则将打开,向社会开放。
田村小学只有两块篮球场,以前体育课踢足球对学生来说简直是一种奢望。自从这块占地27亩的体育场建成,学生们不仅有了足球课,田村小学还拥有了自己的校足球队。像田村体育场这样在学校边上建设的体育场在城阳还有很多,政府出资修建和维护,学校和社会共同受益,合理利用资源的同时也能有效避免学校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所带来的诸多不便。
衣妮妮曾经是中国女足国青队的一员,土耳其伊兹密尔大运会上得过亚军,全国大学生女足联赛中当过最佳射手。如今的衣妮妮是城阳区实验二小的一名普通体育教师,每天负责给学校三、四年级的700多名学生教授足球课,每周平均要上16节课,同时她还要肩负起学校女子足球队教练的工作,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小球员们训练。
青岛市的“市长杯”校园足球赛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22届,成为青岛的一项传统品牌校园赛事。城阳区从2011年起开始在全区内组织“区长杯”校园足球赛,每年有80余支队伍、1000余人参赛。
而且城阳的“区长杯”并非只有足球赛。据城阳区教体局副局长徐立华介绍,有了良好的场地设施的硬件保证,城阳的“区长杯”校园体育比赛包括足球、篮球等15个项目,每年的比赛跨度长达数月之久。以2012年为例,参加各类比赛的队伍有400余支,参赛人次20万以上,很多学生都是一人参加多个项目的比赛。
衣妮妮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现在区里的健身设施多了,孩子们掌握的体育技能也多了。她所带的校女足队中就有不少孩子同时也是其他项目校队的选手。如何合理安排时间,让队员不会因为其他项目而缺席训练和比赛也成为她工作中面临的新难题。
衣妮妮的难题对于城阳区的孩子们来说,其实是一种幸福。(完)2012/10/18 08:57
此稿为新华社体育专线稿件,严禁转载。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