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升为皇冠明珠级赛事 文化积淀是中网的生命线
2012年10月18日08:53
来源:中国体育在线/sportspress.cn
原标题 [晋升为皇冠明珠级赛事 文化积淀是中网的生命线]
2004年,记者曾以“放飞梦想”、“以四大公开赛为镜照亮"第五大"”、“打造"第五大"还需脚踏实地”等为系列选题,阐述了中网公开赛力拼“第五大满贯赛”的美好愿望和可能性,转眼间8年过去了,中网在规模和影响力虽未成为“第五大”,但其势头已让人感到有点贴近。
从赛事级别看,女子赛事已从当初WTA的二级赛事晋升为WTA全年仅有的四站皇冠明珠级赛事;男子已从当初的ATP的C级比赛,晋升为ATP500赛事。
从参赛选手看,2012年中网男女单打正赛选手,世界排名均在前五十。女子有世界第一阿扎伦卡、俄罗斯万人迷莎拉波娃、卫冕冠军拉德万斯卡以及中国本土红星李娜等;而男选手阵容也很强大,如德约科维奇、特松加等都已在中网亮相。其中男女选手中有10位单打世界第一、10位大满贯单打冠军、33位为所在国家或地区的No.1!
从观众人数看,平均每天入场的观众多达2万多,半决赛和决赛更高。整个比赛,观众多达30万人次。
从硬件来看,可容纳15000名观众,可开合屋顶的中央球场(钻石网球馆)和可坐万名观众的莲花网球场等,其比赛环境及场馆水平绝不亚于澳、温、法、美四大公开赛。
还有参与赛事报道的境外媒体也猛增至67家,记者多达729名(外媒131人)。电视转播信号覆盖157个国家……
然而,要做强做大中网,并使之在不远的将来真正成为“第五大”,笔者以为夯实中网文化建设是根本,是中网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有专家指出,网球文化即网球运动所创造的价值及精神财富,也是网球事业在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集中反映。说简单一点,它是一项传统赛事、品牌赛事的命脉和需求。
在此前提下,网球文化能起什么作用?先看观众的需求:渴望了解和观看球星在场上竞技、斗智并证实自我预测,是网球人一种本能的需求和欲望,当运动员在赛场上将令人难以想象的,绝妙、高超的技艺,即兴发挥出来时,再加上不屈不挠、顽强拼搏、斗智斗勇写意出来时,球迷就得到了满足的快感。这就是消费动力所在。
记者在澳网看到,每当决赛或半决赛,除中央场地和外围草地看台外,在墨尔本火车站前的大广场,均会有上万名的观众通过大屏幕看直播,如同在现场一般,而且还不断地掀起人浪,自寻其乐。
在温布尔登有一群“帐篷族”,即为了能买到票,看到网球,他们会在温布尔登公园的草场上搭帐篷,连夜等候购票……并利用空地自打网球,享受“田园风光”。
而温布尔登的亨曼山观众席,人们席地而坐,手持冰激凌和草莓,或聊天,或欣赏网球,或倾泻激情,或寻找对偶像的期待,一切的一切是那样的幸福。今年温网男单决赛正好遇上大雨,但没一个观众因此而提前离场,包括在露天亨曼山上的观众,人们尽情地享受着比赛。
因为这是一种文化,一种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文化,就像喜欢听音乐的乐迷在音乐厅聆听交响乐一样,在体验心声的共鸣……掌声随赛况不时地爆发,无论是送给心中的偶像,还是送给偶像的对手,没有疆界、没有立场,只有对美好、精彩和奇妙的技艺的认可和赞叹。这也是一种网球文化的升华。
还有自发的网球文化元素:如场地边琳琅满目的纪念品;各种网球造型的餐饮和糕点;各种自发乐队、演出队;手持网球寻球星签名的遍地的粉丝;各种以网球为主题的化妆和服饰;全身涂满金粉的活人网球运动员雕塑;自我发明网球训练器的演示者……其节日气息和网球文化氛围很浓很浓,甚至不亚于中国春节的庙会。
众所周知,一项赛事的存活和成长,首先是要有消费者(观众)的需求,其次是表演者(运动员)的献艺,二者有机融合,形成初级球市。随后即是欲借助其球市为载体,扩大自身影响和销路的商家的倾力资助。以上三者互需、互依、互动、共赢,最终才能形成品牌赛事。当然还有媒体的积极参与,硬件设施的完善等……
故中网需要网球文化的长期积淀,需要网球特有的“马拉松”式的坚持不懈的精神。本报记者 张耀光
作者:张耀光 (来源:中国体育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