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各自的角度,篮协在捍卫体测的合法性,并质疑了未达标球员的态度和能力;球员在抱怨体测标准的合理性,教练在指责体测的科学性,以及破坏性;记者们替球员们发一些牢骚,替篮协讲些道理,但对于篮球记者而言,在这个国内篮球的淡季,有新闻的日子总比没新闻的日子要好过。
综合下来,对于体测持最欢迎和乐观态度的,无疑是直播电视台。在伦敦奥运会预支了电视观众过多的收视热情,以至于体育收视率持续走低的时候,这种另类的体育直播显然比常规的赛事要更加吸引人。美国电视台把NBA重要赛事直播的时间提前到更衣室环节,把赛间的直播延伸到暂停时的板凳区域,走的也都是这个路子。
当然,CBA体测并没有出现上世纪最后几年足球甲A体测中球员累得死去活来,甚至由于成绩不过关而直接遭遇禁赛之后泪流满面的狗血情节,可能让电视观众们失望了。但是,如果CBA体能测试的收视率超过了世界铁人大赛和高水平田径赛事的收视率,对于CBA而言,也不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CBA的体能测试,实际上是一个悖论。一方面,如果体测的组织者在制订标准时不能拥有“生杀大权”,那么体测很容易变成一次走过场的大型过家家活动;另一方面,如果体测规则制订者的权力被放大到能够发放“生死牌”的程度,那么谁来约束这些权利?俱乐部和球员的利益如何得到保证?
如果体测是以提高中国篮球水平为目的的话,那么更可爱的体测方式应该是下面这样:
第一, 这个制度不以取消球员参赛资格为目的,也不拥有这一权利;
第二, 这个制度的执行者应该走进各个俱乐部进行诸项测试,测试结果只对俱乐部和球员本人公开,对于其他俱乐部保密。
第三, 在全部俱乐部的体测结束之后,体测组织者应该以专业的方式为各个俱乐部和球员提供全面的测试报告,其中包括分析和建议,以帮助球队和球员在未来的训练中更科学地制订计划。
总之,体测应该更像是一次对于球队和球员的体检,而不是一次考试。
真正的考试,永远发生在真正的比赛中,而不是训练场上。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