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在青岛队拥有麦克格雷迪后的第三场热身赛,麦迪仅打了1分38秒,出场2投2中得到5分后就一直安坐替补席,引起众多想看麦迪比赛的球迷的愤怒,一度向场内扔掷大量杂物,致使比赛提前结束。
麦迪下场后,球迷就一直狂喊“换麦迪”。到第四节开始时,“换麦迪”之声达到高潮。但球迷最终失望了。麦迪没再上场,球迷开始倒戈,到第四节还剩3分29秒时,球迷往场地中央扔矿泉水瓶,更有打开盖子的水瓶飞到替补席上,麦迪在队员和球队工作人员的保护下迅速撤离场地。随后,青岛队其他球员和美国明星队的球员也撤离场地。这时,一枚投进场内的打火机发生爆炸,幸好球员已离场;但比赛不得不提前结束。
CBA正式比赛尚未开打,“麦迪效应”已如此疯狂。就此事来看,麦迪与球迷似乎都没有错。麦迪出场短,一方面是身体不太舒服,更重要的是球馆只有5摄氏度左右,根本达不到规定的15摄氏度以上的要求。作为职业球员的麦迪,自然不想因此受伤,他的做法非常职业。
球迷也没有错。很多人买了几百块钱的票,就是为一睹麦迪上场比赛,而相关部门也承诺麦迪至少出场15分钟以上;只看到麦迪出场一会儿就草草收工,自然不爽。
错的是以麦迪为招牌来敛财的主办方:CBA热身赛被冠上“NBA巨星精彩表演”的帽子,再以此为由出售价格不菲的门票,最后却无法满足的观众要求。
这件事说明所谓“职业联赛”离“职业”还很远。室内气温太低、地板很滑,极有可能对运动员造成伤害,麦迪不上场正是职业的表现。CBA的硬件,包括大部分的场馆,无论灯光、地板、记分系统、空调系统、座位设置等方面,都很难言达到职业的要求。
这也给某些俱乐部提了个醒:引进大牌球星,最主要的目的是帮助球队打好球,帮助球队进步。唯有如此,大牌带来的轰动效应才能正面发挥。如果将大量时间和精力追求广告效应,迟早会得不偿失。 羊城晚报记者 周方平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