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第17届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就将拉开大幕。来自北京的资深户外人苏子灵也在全力备战,他将在赛前一天抵达上海领取比赛装备,并在完赛后返回北京。这些天,上海马拉松组委会发来的温馨短信让苏子灵有了最贴心的感受,“这真的是一座国际化城市和国际化赛事该有的范。这在全国所有马拉松赛事中都绝无仅有。”
从开赛前十天,上海马拉松赛事组委会就向3万名参赛者每天发送提示短信,提醒选手各项注意事项,赛事组织情况,如何备战马拉松。甚至外籍选手也能收到中英文两种语言的短信。组委会也给每位参赛选手购买了保险。上海马拉松也作为一项备受欢迎的国际赛事成为这座城市自我展示的窗口和名片。
过去16年的不断成长
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已走过16个年头,从1996年的5000余人参赛到今年超过3万人的报名人数,仅外籍参赛人数就5000人,其中欧美选手更是大幅增至2555人,较去年增长了39%。“国外爱好者人数逐年增多充分体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国际化、现代化,马拉松是一项体育运动,更是一项体现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形象的赛事。” 2012年上海国际马拉松赛组委会副秘书长张明说,“为保证每一位参赛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组委会倡导量力而行,适可而止。”
今年的上海国际马拉松赛路线首次全部在市中心内完成。“16年来,我们的路线一直在完善,我们希望依靠精心的路线设计从而展示沿途风景。”在张明看来,布置极佳的路线正是为了提高上海马拉松赛的竞争力,“我们希望通过上海国际马拉松赛这一重要平台和体育名片,加强宣传、扩大影响,更好地展现城市景观和城市精神。”
作为大华长跑队的队长,65岁的蒋守纲带着拥有18年历史的大华长跑队在全国各地参加了几十场马拉松比赛,他也见证着上海马拉松赛逐步成长的过程。
一直以来,上海马拉松就以标志性和规范化成为国内最顶尖的赛事,注重细节和人性化,每一年的提升和细微变化也赢得了越来越多参与者的热爱。“十几年前,上海马拉松缺少移动厕所,但有跑友提出来后,赛事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蒋守纲说几乎每一年参加上海马拉松都能看到这项赛事的成长,“从越来越多的水站,你能知道参赛者更多了,从它们科学的分点,也能体会到赛事组织者的良苦用心。”
国际化的双重效应
规范贴心的组织,以及城市特有的感染力,让上海马拉松赛呈现出了鲜明的特点:参赛人员年轻化、国际化。随着跑步魔力像藤蔓一样在上海这座城市成长蔓延开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年轻人投入这项运动。这些年来,中青年参赛选手占了较大比例。更重要的是,这座国际化城市也令越来越多的外籍参赛者慕名而来。今年,上海马拉松赛的参赛选手就来自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70个国家和地区。这也使得上海马拉松赛成为国内最国际化的马拉松赛事。
如此多的外籍参赛选手都能通过这项赛事感受上海特有的城市魅力。同样,众多的外籍选手也为上海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田管中心副主任王大卫解释道,“外籍选手超过16%,他们和他们的亲朋好友来到上海能够拉动上海交通、旅游、住宿、餐饮等消费,形成一个特有的赛事经济,进而吸引更多赞助商的加入。”同样,通过赛事会让更多外籍选手喜欢上这里的比赛路线和这座城市,“几乎每座城市的赛道都有着自己的特色,而这些也是最容易令参赛者牢记的,而外籍选手则会把这种参赛和城市的体验传导给更多人,进一步推动城市的知名度。”
赛事的国际化程度并非只是冠以国际两字即可,不但需要业余的外籍参赛选手参与,还需要在更多的细节上接轨国际。而这些年来,上海马拉松赛对于细节的国际化要求,从最基本的志愿者、水站到日益精细的医疗点布置都给国内的赛事提供了一个标杆。
城市的全方位展示
马拉松在今天已经成为每个国际大都市不可或缺的象征。国际田联路跑事务高级经理肖恩·琼斯把这归结为,马拉松代表着一种现代性、积极性的社会演变。
根据一家美国马拉松网站统计,美国每年要举办485个马拉松比赛,其中加利福尼亚州名列榜首,每年举办76场比赛。从规模看,纽约马拉松参赛人数最多时达到过10万人。
“就像其他大型活动一样,马拉松也创造了一个媒介平台,为举办城市创造机会向世界展示它最好的一面,借此为当地发展赢得机会。”在琼斯眼里,上海马拉松就在过去16年里一次次担纲城市展示者的角色,“将马拉松与城市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路跑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上海也一直在通过马拉松赛事展示这座城市经济、文化上特有的魅力。”
这些年来上海马拉松赛路线的变化都让琼斯作为一名国际田联观察员进一步了解了这座城市的风貌,“很多人说要想认识一座城市,跑步是最好的方式;要想深入这座城市的生活,跑步也是最好的方式。连续在上海参加马拉松赛事,你可以通过不同的路线发现这座城市摩登背后,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城市文化。”琼斯说,相比过去几年周围路人惊讶的眼光,这些年越来越多的上海市民会主动跑到赛道边为运动员加油,“其实这个变化也恰恰是上海这座城市日益国际化的缩影。”
通过赛事路线,上海展示了浦东和浦西的繁华以及城市的多元文化,而通过各种赛事细节,上海马拉松又告诉所有人这个城市的高效和现代化。
上海、北京、厦门和大连等国际马拉松赛事的成功也给了更多的中国城市一个启示——通过马拉松赛事,展示城市的文化。“一场马拉松的电视转播长达数小时,通过镜头赛事举办城市的风土人情被传递到世界各地,这也令马拉松赛事成为城市对外展示的‘窗口’。”王大卫说,就像杭州马拉松就和西湖结合在一起,成为一项特别的景观赛事;兰州马拉松“沿着黄河奔跑”;西安马拉松“城墙上的马拉松”;陕西的丝绸之路马拉松,这些城市的马拉松赛事都在结合赛事向世界推广各自不同的城市文化和特点。
塑造城市精神和灵魂
对于一座城市而言,马拉松和各种路跑带来的远远不只是一场赛事。它带来的积极能量,不但在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还在塑造一个城市的精神和灵魂。
在中国几乎每座城市的马拉松赛事都会对城市交通带来影响,上海也不例外。但在很多环保志愿者看来,赛事也是一堂深刻的环保课。“马拉松赛事这样的长跑活动,会让城市赛道在长达数小时里,免于汽车尾气的污染,这是最低碳的运动方式。”杨倩是上海一位普通的环保志愿者,自从去年迷上了跑步后,她就结合环保认真观察马拉松等路跑赛事带给城市的积极作用。
“或许很多人出行受限,但数万名参赛者获得了一次难得的环保体验。”和不少环保志愿者一样,在结束上海马拉松赛后,杨倩都要参与赛事垃圾回收的工作,而她发现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参赛者开始重视赛事和城市的环保,“他们会自己处理比赛垃圾,一方面这有赛事的宣传作用,另一方面也是这个城市的人开始认识比赛带来的积极意义。”
作为路跑爱好者,能在跑步中修炼精神,同样一座城市也能通过一项赛事塑造自己的精神和灵魂。除了林立的钢筋水泥,一个城市更需要有朝气和激情,更需要借助于一个合适的平台引领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城市马拉松赛恰恰就可以扮演这样的一个角色。马拉松精神实际上是健康向上的、生机勃勃的、富有凝聚力的城市文化的集中体现。去年上海马拉松赛,全程95%的完赛率、半程96%的完赛率在全国首屈一指,也印证着这座城市的自信以及坚持的毅力。
32年前,上海南京路长跑队就开始了这座城市的首个业余马拉松赛事,徐孙烈和他越来越多的伙伴也在这三十多年的城市变迁中感受到了运动带给这座城市的变化,“现在跑步已经成为一种时尚,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长跑的队伍中,上海马拉松赛每年的规模也不断攀升。跑步也向更多人传递了积极向上的心态。”
由“马拉松赛事”带动的城市营销,其所衍生的生活、观光及产业活动,已经证明能为城市经济带来长足的效益,更重要的是这种由全球共同参与的城市活动,也擦亮了城市品牌。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的除了环保还有慈善。
著名的农产品跨国公司嘉吉公司的亚洲事业部区域总裁禾舸睿就通过这个赛事平台在公司发起马拉松筹集善款的计划,帮助中国农村教育,“经过多年积累,我们的马拉松基金将达到1000万元人民币。”而上海马拉松也催生了不少慈善健康跑,人们通过跑步推广慈善,从而令上海这座城市更具风情。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