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大田湾体育场的田径场和看台。本报记者 刘志强摄 制图:张芳曼 |
核心提示
作为重庆首座甲级体育场,大田湾体育场见证了山城体育曾经的辉煌。近年来,大田湾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然而日前,一则“重庆大田湾体育场成菜地”的消息,让这里重又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大田湾果真“荒废”了吗?其使用情况到底如何?它面临着哪些难题?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近日来到大田湾体育场实地探访。
场地真的变身菜地?
调查:仍在接纳专业队伍训练,承接学校运动会,未充分发挥功能,看台一侧确有菜地,已被清理
11月29日上午9时许,记者刚刚走入大田湾体育场,就听到场内传来叽叽喳喳的热闹声响。原来,附近的肖家沟小学正在这里举办学校第五届体艺节,草地上三四百个孩子正坐在塑料凳上享受属于他们的盛会。肖家沟小学校长叶琴告诉记者,因受体育场地条件限制,学校每年两次的大型全校活动都会放到大田湾举办,而29日的体艺节,是半年前就敲定要在大田湾内举办的,“网上说这里荒废了,我并不同意”。
另一侧的跑道上,重庆市运动技术学院的田径队和足球队也正在训练。教练李安全说,学校成立几十年来,一直都是利用大田湾的场地进行训练,每周6天,雷打不动,每天训练可达300多人次。
“如果把这里荒废掉,我第一个不答应。”杜忠勇是大田湾全民健身中心主任,他主管的健身中心不但包括大田湾体育场,还涵盖了重庆市体育馆、健身中心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等诸多场馆。据他介绍,体育场目前确实没有向公众开放,但仍会接纳专业队伍训练,并承接周边学校的体育运动会,一年共约60多场,“荒废之说并不成立”。然而,杜忠勇也坦言,由于场地破坏、设施老旧之后一直在等待修复改造,大田湾作为一座甲级体育场馆的功能确实没有充分发挥。
记者在体育场内转了一圈,也直观感受到这里的破败:绕场一圈的塑胶跑道破旧开裂,运动员跑步时只能小心地避开坑洼处;4万多个看台座椅残缺不全,有些东倒西歪;由于长期没有打理,看台砖缝里还长出许多杂草,有些小树甚至长到一人多高;状况最好的,则是在冬季仍然绿草如茵的足球场。正如此前媒体报道,在体育场一侧看台的下侧边缘存在着一小块菜地,面积约30平方米,放在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体育场里并不显眼。这两天,蔬菜已被清理掉了。
改造为何姗姗来迟?
调查:大田湾体育场被确定为危房,改造酝酿已久,因工程耗费高、项目多等原因而搁置,政府和专家对此看法不一
早在2002年,大田湾体育场就被有关部门鉴定成危房,需要改造。只是因为当时重庆主城区内没有其他合适场地,重庆力帆俱乐部的主场比赛仍放在大田湾举行。体育场为此采取了措施,只开放部分有安全保证的看台。2004年,重庆另一座大型体育场——可容纳6万名观众的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场宣告建成。从此,重庆市内的大型文体活动便主要在新场地举行,大田湾体育场的此项功能也逐渐弱化。
2006年,大田湾开始筹备整体改造工程的论证工作。也是从那时起,体育场开始向公众开放。在专业队不训练的早间时段,普通市民花上1元钱买张门票就能进场锻炼。当时,大田湾还被国家评为群众健身先进单位。但是,随着近年来一些大型安保活动的陆续举办,大田湾的场地受到严重损害,导致先后出现几次市民晨练摔倒受伤的情况。最终重庆市体育局于2011年3月作出决定,体育场不再向公众开放。
2006年,重庆市人大已经通过了大田湾的整体改造计划,时至今日,成型的方案也已有4个版本。然而,这一工程却因耗费高、涉及项目多、审批手续繁杂等原因而一直搁置。
“既然单靠政府一时解决不了资金问题,是否可以采取引入社会资本的方式呢?”重庆市社科院产业经济与企业发展研究所所长王秀模表示,大田湾改造被搁置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体制问题,“试想如果是民营企业的资产,它会放在那里几年不动吗?只有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公共服务体系的活力。”
对此,重庆市体育局副局长刘显忠回应道,大田湾也曾考虑过与企业合作,但一直苦于找不到有诚意、真正热衷于体育事业的企业。据他介绍,2006年后,有很多房地产企业前来咨询合作事宜,但在成本回收的难题前面,绝大多数都退缩了,“因整个改造工程涉及市体育馆、贺龙雕像、大田湾体育场和跳伞塔4个文物建筑,改造只能修旧如旧,周围扩展空间不大。企业觉得,如果没有空间开发楼盘项目,光靠收门票,根本就收不回两三亿元的投入。”
重庆市体育局也担心,如果让社会资金参与改造和经营,相关企业为尽快回笼资金,必然提高健身场馆的票价,这就会影响到社会公益性的发挥。王秀模则认为,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场馆与企业的合作条款加以束缚,如限定收费项目的价格等,“并不能说体育场馆是完全公益性的,而是准公益性,引入社会资本也是大势所趋。”
场馆缘何缺乏活力?
调查:体育产业发展滞后,缺少支柱型职业体育项目,大型体育场馆无奈“空转”
据了解,目前整个大田湾全民健身中心的维持运转费用主要来自3个方面:一是每年20多万元“运转费”的财政拨款,二是向在场内举办活动的单位象征性地收取场地使用费,三是向周边的商户收取的店铺租金。体育场光草地日常维护一年就要100多万元,单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
今年5月,在距离大田湾体育场500米远的地方,历时两年修复、耗费5700万元的重庆市体育馆宣告完工。该体育馆经常迎来一些企业和单位的集体活动,每月也举办两次大型活动,每月进账也不过五六万元。
回想当年,大田湾也有“不差钱”的时候。在甲A和中超初期,将大田湾作为主场的足球俱乐部,每年会为体育场带来两三百万元的租金收入,从而保障日常维护工作有序开展。然而,当重庆职业足球俱乐部走下坡路,“雄起”的加油声不再在场内响起时,大田湾也逐渐冷落了。
“要激发大型体育场馆的活力,只靠吸引大众运动健身是不够的,必须有支柱型的职业体育项目。”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王志章告诉记者,在体育产业发达的美国,每个学校、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体育组织、俱乐部,各种赛事非常丰富,许多俱乐部甚至从民间逐步晋升到顶级联赛,体育产业体量庞大。王志章表示,当下中国仍难找到体育产业发展的肥沃土壤,社会资本对体育产业的热度也需要长久积蓄,这也是许多大型场馆“空转”的重要原因,“让体育竞赛走出专业队伍,走进普通群众,才是治本之策。”
据记者了解,大田湾体育场的改造问题受到重庆市政府重视,工程于11月30日正式启动。“第一步是花费约300万元,完成400米跑道的修整,争取在12月底之前向市民开放。”刘显忠介绍,改造第二步是对大田湾体育场的主体建筑“修旧如旧”,并增建地下停车场,升级改造配套设施。
近年来,重庆各区县积极修建大型体育场,并力争在今年底每个区县都有“一场一馆一池”。一边是大型体育场馆的“遍地开花”,一边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原地踏步”,大田湾里的“雄起”声还能再响起来吗?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