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厦门1月5日体育专电 题:中国马拉松争议折射社会发展观之变
新华社记者胡苏 温晔
1月5日,2013建发厦门国际马拉松鸣枪开赛。本届赛事报名人数超过7万人,规模再创新高。由于近期国内一些马拉松赛事出现参赛选手受伤甚至猝死的意外事件,引发了对马拉松赛事的较大争议,不少声音质疑,中国马拉松运动是否发展太快,马拉松赛事是否过多、过于频繁?对此,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中国田径协会主席段世杰明确表示,“中国的马拉松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
相较欧美国家每年几百场马拉松赛事而言,马拉松运动在中国普及程度并不高。记者了解到,美国每年举办的马拉松赛事有700多场,日本也有200多场。
不可否认,中国马拉松赛事的整体运作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赛事的规范性和专业性还有待加强,马拉松文化也尚待进一步挖掘。但国内的不少马拉松赛事,也体现出自身独有的特色和风味,如云南大理举办的高原马拉松赛,厦门马拉松的“最美赛道”以及厦门市民对马拉松运动的独特情感。
5日晨6点钟,记者从驻地打车赶往赛场。出租车司机王海燕听说记者赶去报道马拉松,立刻“精神抖擞”。2000年才来到厦门的王海燕,此前已参加了4届马拉松半程比赛。他还告诉记者,“我身边有一帮开出租的哥们儿,每年都跑马拉松”。
由于赛道交通管制,所有车辆都只能停在距离赛场约两站路之外。王海燕自告奋勇,“走小路”将记者送到距赛场仅百米远的路口。
再看美丽的厦门环岛路,与其说这是一个赛场,不如称之为厦门人的“欢喜地”和“嘉年华”。赛道内外,有身穿蝙蝠装大玩COSPLAY的年轻人,有打扮成“兔女郎”中年大叔,还有光脚参赛的“肌肉男”……
环岛路上的秀美风光和运动激情,感染了现场的每一个人。
王远俊是一名从中国政法大学交流到厦门大学的大三学生,刚到厦门几个月,他就跟同学一起报名参加“全程马拉松”。
“这儿太欢乐了,我就是跟同学一起来玩的,”王远俊说。
“马拉松赛不仅是专业运动员的舞台,更是全民健身、群众参与的载体和平台,是全体市民的节日。”到厦门参加2012马拉松年会的珠海市副市长龙广艳说。此前珠海已成功举办了四届马拉松赛事。
近年来,中国马拉松运动发展迅猛。2012年全国共举办33场马拉松赛事,且整体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参赛人数超过50万人次,是历年参赛人数最多的一年。
从太原到郑开,从兰州到大理,马拉松不再是北上广和沿海一线城市的专利。
云南大理市副市长蒋智勇透露,今年10月,大理将升格原有的半程马拉松赛,将举办国际性的全程马拉松赛事。
对于马拉松,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杜兆才评价说,它在推动全民健身、促进城市发展、提高社会责任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当然,近期马拉松赛事出现的各种问题,也为各地马拉松赛事的主办方和管理者敲响了警钟。
为了避免参赛选手猝死的悲剧发生,今年厦门马拉松赛组委会多方强化了医疗保障服务:每2公里一个医疗点,15辆急救车随时待命……
“对于马拉松运动有争议不是坏事,通过争论,能够推动我们不断弥补缺陷、解决问题,将马拉松赛事办的更科学、更和谐,这恰恰体现了社会发展观的进步。”龙广艳说。
中国田径协会透露,2013年将继续发挥马拉松项目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龙头和辐射作用,大力推广和支持各类马拉松运动在全国范围内的开展。
针对此前马拉松赛出现的一些意外,相关专业人士指出,今后赛事主办方在马拉松知识的宣传、医疗急救组织方面,需要布置得更加周密;同时必须注意到,当前中国的青少年体育教育方面,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完)2013/01/05 20:09
此稿为新华社体育专线稿件,严禁转载。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