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届“晚报杯”全国业余围棋锦标赛正在西安进行。昨天下午,主办本项赛事的“全国晚报体育新闻学会”召集各家参赛单位,再度就“参赛队员的年龄限制”进行了商讨。
最近几年来,人们一度调侃“晚报杯”成了“少年赛”:赛场上,十来岁的小棋手随处可见,“老同志们”即便参赛也很难取得好成绩。因为那些小棋手,或多或少都有在道场学棋的背景,都是在专业训练体系下培养起来的“伪业余”棋手。
棋中乾坤大
下棋不仅斗智,还要拼体力、专注度
现象:进入2010年代后,以芈昱廷、范廷钰、范蕴若、杨鼎新、谢尔豪为代表的一批95后少年棋手迅速崛起,在国际、国内棋坛呼风唤雨。2011年,芈昱廷勇夺围甲联赛最多连胜奖,胜率榜也排第一;2012年初,13岁的杨鼎新夺取理光杯冠军,成为国内最年轻的职业围棋冠军;2012年末,范廷钰杀进应氏杯决赛,并暂时与韩国等级分第一人朴廷桓下成1:1平。
相对应的,则是中坚棋士的“老去”,人们熟知的常昊、胡耀宇、彭荃、刘菁等已经很难在国际国内棋战中取得好名次。即便是被誉为中流砥柱的古力、孔杰,这两年也难掩下滑的趋势。
解读:不少人并不同意将下棋划归到“运动”的行列,因为在大多数人看来,下棋较量的是脑力,于身体素质并无特殊要求。但实际上,斗智只是下棋最基本的一种表现形式,现代棋战比拼的绝不仅仅是脑力。棋手的体力、专注度,都是决定一盘棋胜负的关键因素。
比如说曾经独霸棋坛达10年之久的李昌镐,论对围棋的理解、论综合棋力,放到当下,恐怕谁也不敢说已经超越了李昌镐。可实际上自从李昌镐步入而立之年后,统治力就每况愈下。一度在农心杯和LG杯比赛中,还传出李昌镐下到虚脱晕厥的消息。庞大的计算力、瞬息万变的局面所带来的比赛压力,这些都要求棋手要有一个好体魄作支撑。
下棋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还需要有良好的专注度。
相比而言,少年棋手无论体力还是专注度上(分心的东西少),相比成年棋手都不差,甚至还有优势,只要他们的棋力长上去了,下出好成绩就不足为奇了。
枰上岁月短
利益驱使,棋手换代快
现象:年仅26岁、久疏战阵的小孟曾经是一名职业二段,一度退掉职业段位参加业余比赛,可后来连业余比赛都不下了。有人问他,小孟的口头禅是:老了,下不动了。
老了?才26岁!熟悉内情的人明白,在围棋圈内,26岁真不算年轻。以南京而论,每年都有数千名小孩加入学习围棋的阵容,而在北京的专业围棋道场中,“脱产”学棋的,常年维持着近300名的人数。要知道这个“300”是动态的,不断有新人加入,又不断有人在十七八岁时“下不出来”,回到校园复学。
让26岁疏于训练的小孟,到业余围棋比赛中去和同样受过专业培训的“伪业余”少年棋手竞争,难怪他慨叹:老了,下不动了!
解读:现代职业棋战的存在,造就了一批功成名就、名利双收的大棋士,这些人成为家长们送小孩儿去闯职业围棋路的标杆和动力。
而现代棋战为适应社会的快节奏和电视的转播要求,比赛时间越来越短、强度越来越大,客观上又加大了少年棋手一战成名的可能。这更加刺激了围棋热的兴起。
都说成为职业棋手的道路太艰辛,但围棋热的兴起,又让家长们看到了另外一条帮孩子们谋生的道路——即便,他们成不了职业棋手。
以南京为例,影响力巨大的围棋培训学校就有三家,而在围棋培训学校供职的老师,大部分都来自走职业围棋路失败、却又在专业培训体系下熏陶多年的棋手。据记者了解,这些教棋的老师,一年下来也差不多有10万元的收入。
中国的围棋普及教育伴随着职业棋战的兴盛,正在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至少在东部,围棋培训已经形成一种产业,而学棋也成为一种出路。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