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曹政宁
竺顺庆
上海三樱桌球台厂厂长
弹指一挥间15年过去了,这天走进宴会厅的人们往往都有种时光交错之感,要说熟悉,他们大多数都在一起打了小半辈子交道,不仅有着共同的爱好,更是在一起经历了无数的成功、逆境、欢乐和挫折,各自见面更是不少。然而能在同一时刻、将这么多人一起集中在这里却真正是件难得的事,而这个由头便是1997年的“三樱杯”冠中冠台球赛。
“感慨”成了这天的关键词,每个人的第一句话都是它,上海三樱桌球台厂厂长竺顺庆自然也不例外。走上演讲台,环视着满满的五桌客人,竺顺庆一时间真有些不知从何说起,虽说是拥有一家台球厂和几家球房,但上台演讲对他来说还是第一次,“说真的,这还是我第一次上台讲话,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庆祝上海台球协会成立25年。当我走进这个会场,看见这么多相识相知的朋友,我们曾经做过很多搞过很多活动,留下很多愉快回忆,虽然也有过遗憾和纠结,但能够相遇也是一种缘分。”能那么多年相守在一起除了缘分更是彼此的坚守,个中滋味竺顺庆自有体会,他依然记得25年前台球运动刚刚在上海恢复时是什么情形,“25年,是我们上海台球蓬勃发展的时光,我们从厂间比赛、区县局比赛到现在世界级大赛在上海落户,这证明台球运动是有生命的,它在慢慢成长。”一切都不同了,台球从一项并不受重视的项目成了一张上海的名片,这在当年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一件事。
别说25年前,即便是1997年,除了全国比赛外,像冠中冠台球赛已是难得盛事,“回想15年前,其实那时候已经非常热闹,这场面精彩程度可以说就是当时的大师赛。”用当时的大师赛来形容它并不是玩笑,20多名参赛运动员几乎全有冠军在身,能参加这场比赛可以说本身就是一种肯定。比赛在三樱位于海门路的球房进行,虽说它已不复存在,但留下的记忆不会磨灭,深深地印在了所有亲历者的心中。
岁月沉淀,经验最可贵
陈鸿康
“三樱杯”冠中冠台球赛裁判长
台球运动要发展,裁判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这天77岁的陈鸿康便成了老裁判的代表。关于他与台球这60多年的故事足以写成一本书,现在所说的只是作为台球裁判员的这一章。
“作为老裁判,真的感到非常非常荣幸。上海裁判提高这么快,心里非常高兴,想当年,都是像我这样‘半路出家’的,除了在上海,还要去广州、北京帮忙做比赛。而现在,我们上海的裁判不光走向全国,甚至登上了国际舞台,这真的不容易,五个国际裁判,这都是上海市台球协会成立后对裁判培养重视的缘故,这真的是很不容易的事。”看到这些年里上海出了五个国际级裁判,其中还有吕康明和诸瑛这样的金章裁判,陈鸿康打心眼里感到高兴。“其实说起水平或者钻研,还有很多人比我强,大概因为我年纪比较大的关系,那时候但凡比赛都是我做裁判长。”说到这个老陈笑了起来,他很爱拿自己的年纪开玩笑,不过,在台球界里打拼的时光和随之累积下来的经验,那是最珍贵的东西。
做比赛很辛苦,裁判、裁判长丝毫不比球员来得轻松,只要一开球,这根神经永远是绷紧的。“那几年比赛很多,我记得但凡有新球房开张,协会一定会组织比赛,每个月至少有一二次。那时候裁判人数跟现在不能比,但在全国算是多的了,好比三樱杯,20多名选手要打好几轮淘汰赛,我们组织了十几个裁判,但那时候都没有国家级裁判,大家只是上海一级裁判,但对比赛的掌控我们了然于心。”说起来自从台球运动恢复后,陈鸿康还是上海第一位一级裁判,现在的大赛裁判员都是按照等级收取劳务费,但在当时虽说也有类似收入,但真是不多,“钱虽然不多,但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又不是为了钱才做这一行,那是我们的爱好,是我们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球王珍藏旧时光
孙麟伯
第一个上海籍全国冠军
宴开五桌,其中当年参赛的老运动员便有十多位,大家都说这可是最重量级的一桌,除了他们当年的辉煌之外,单说平均年龄都超过了70岁。
说起孙麟伯,这个名字在上海台球界里的位置就不用多说了,他是第一个上海籍全国冠军,10年职业生涯里大约拿过30个冠军,用打遍全国无敌手、一代球王这样的形容词来描述他恐怕并不为过。而他的第一句话便是自谦,“在座各位都比我大,都是我老师、我的老朋友。”这倒也没错,相比年纪最大、将近80岁的陈鸿康、黄关德、韩志舫来说,66岁的孙麟伯在这一桌里是最年轻的了。
15年前,那还是孙麟伯球技巅峰的一段时光,毕竟他已经拿了两次全国冠军,健牌国际邀请赛上他作为中国队队长同戴维斯一起来到了人民大会堂坐过主席台,但能参加冠中冠台球赛依旧令他难忘,“参加的全是冠军呀,虽说算不上是正规比赛,但能去打一打、大家朋友聚一聚是非常开心的。”
听到这话,他的弟子、上海市台球排名赛冠军、目前长期作为上海五星体育解说嘉宾的薛季荣也加上了一句,他也参加了当年的比赛,“那时候我还刚刚出道,其实是没资格参加这比赛的,用现在的说法可以说是外卡选手,能打上比赛相当兴奋,虽说后来成绩一般,但毕竟是给了我打球的机会,才会有以后出成绩的一天。”由此可见当年这场比赛的门槛有多高。
比赛早已成了过去,如今再相见孙麟伯的心中满是怀念,“看看我们这一批老的,真是一辈子都在一起打球,但真正能这么多人一起坐下来吃顿饭聊聊天的机会实在是太难得了。”当年的照片他现在依然珍藏着,闲时拿出来看看就仿佛是回到了过去那美好时光一般。
自力更生 点滴累积
终造沪上辉煌
王肇基
时任上海台协常务副主席
对于时任上海市台球协会常务副主席的王肇基来说,虽说目前已经退休,提起当年往事依然历历在目。“25年前上海市台球协会刚刚成立,除了球员和协会工作人员外,我们的想法是要把台球厂商也要团结起来,通过比赛把大家组织起来是最好的方式。但我们也有难处,台球不是奥运项目,没有经费,协会只能自力更生,那我们便去走访厂商,用比赛来宣传他们的产品,当然我们同时也要求他们的产品要保证质量,三樱杯就是这样搞起来的。”
上海台球创下过多少第一,王肇基自己也都算不过来了,“我记得第一次搞全国比赛,孙麟伯便拿到了冠军,第一个国家级裁判也从我们上海出来……国内台球界太多第一次都是上海创造出来。我们台球协会所做的是服务大家、团结大家,把台球市场做起来。同时上海台球发展离不开这些厂商,台球作为非奥运动,并不是受重视的项目,能有这样的局面,所依靠的就是在座所有人这么多年来的努力。”
俗话说罗马并非一日建成,台球事业的发展也是如此,都是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首先就是要对球房进行正规化管理,过去人们心目中的台球厅总是乌烟瘴气、充斥赌博恶习的地方,王肇基他们所要做的便是改变这一点,“当时台球环境和现在不能比,我们协会便开始要约束球房的管理,比如严禁赌博,开始做规矩。”用如今流行的说法就是要传播正能量,每件事都不是小事,比如着装,“当时在路边打台球的很多都打赤膊,但我们规定凡是比赛一定要正规,要打领结穿背心,不符合要求就要扣分,并且比赛期间不许抽烟,三樱杯虽不是什么积分赛排名赛,但规格是一样的。”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