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苏舜天俱乐部总经理刘军“俱乐部生存状况差因税负重,中超没有一支球队盈利”的言论引发网友热议。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职业联赛,中超的经营为何长期不振?如何才能走出困境?
舜天总经理言论引网友热议
上赛季,舜天俱乐部投资不多,成绩却不错。尽管如此,这仍然不足以让舜天在经营上实现盈利,成绩和收益并不成比例。不仅如此,刘军认为,“中超16家俱乐部目前还没有一家能实现盈利,上亿元投入换来的仅仅是二三百万元的年终分红。”除了市场不成熟,产业不成规模以及垄断等原因,“职业足球俱乐部的生存状况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税负过重。”
刘军的言论立马引来众多网友吐槽。成都网友“pcchenyang”认为:“俱乐部都被中超公司榨干了!”南京网友“倾听尊者”称:“俱乐部给电视台钱转播比赛,太搞了……”邵阳网友“短刀一下”说:“现在地方电视台怎么可能花大钱买转播权?”南京网友“大咩咩三爺”直言:“足协设立中超公司,抽大头,有特色。”
漳州网友“知秋_之_叶”则表示:“在假赌黑后相当长时间,中超毫无收视率,即使免费播,也可能亏本。”网友“caoming”也说:“大多中超球队明显没有商业开发能力,商业开发、市场推广和经营明显滞后。等着上面给钱,怎么可能?”
中超俱乐部为何家家都赔钱
中超为何长期陷入经营困境?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公司创始人张庆一语道破:“由于一开始就缺乏顶层设计,外部法律环境滞后——一部《体育法》还是20多年前制定的,商业链条不完整,使得中超相比欧美只能算‘准职业联赛’,说白了就是一个企业通过冠名、资助来展示自己形象的企业联赛。中超俱乐部家家亏损,这是由其所处的发展阶段所决定了的。”
北京奥运会前曾有五年CBA品牌管理经验、现负责美国橄榄球联盟在中国推广的张庆认为,职业联盟应该以俱乐部投资人为主体,但现在中超产权不明晰,行政化的中国足协占大头,投资人分成很少、权益受损,赔钱在所难免。职业联赛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和维护投资人利益,但中国足球却不是这样。
足球职业化近二十年来,投资人一直难从市场获得预期效益,有经营不善的问题,主要还是由于体制弊病。广东省五人足球协会会长刘孝五认为,这是因为我们根本没有让足球经营市场化,反而被行政部门牢牢攥在手里。虽然事实已证明,高度社会化和市场化的足球项目,靠“行政化”不可能搞好,但体育行政部门最怕一旦市场化,他们再无管辖权,既得利益“转瞬即逝”,岂肯轻易撒手?
现阶段破解经营难题有何良策
职业联赛的投资要想可持续,找到盈利模式是绕不开的话题。其实像给予俱乐部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这在美、日等国特定时期职业联赛也有先例,但张庆认为,现阶段中超要想实现少亏甚至扭亏,关键还得从以下三点破题:
其一,各俱乐部投资人联合起来,跟中国足协谈判,重新进行顶层设计,争取最大利益。其二,在球迷服务上做文章。职业体育作为一个城市的符号和象征,具有鲜明“城市”特征,巨大聚合效应让其拥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消费族群,只要做好服务,牢牢锁住这些消费人群,就能通过销售获得不菲收益。第三,做好俱乐部、球队和球星的品牌塑造和管理,也能助力俱乐部实现商业价值最大化,将知名度、美誉度变现。
刘孝五则认为:“中超现在影响力已很大,要想赚钱,关键是把足球完全公司化、市场化经营。”足协去行政化并非“大逆不道”,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足协都是民间社团。关键是要转变观念、敢想敢试,大胆走出这一步。
竞猜联赛或许也是一条经营妙招。不但能提高球迷关注度,最大程度回馈赞助商,足球市场也将就此激活,获得源源不断的收益。我们却白白将这个巨大市场拱手让给欧美联赛。刘孝五认为,成熟的职业联赛需要与博彩这个庞大的产业对接,才能真正走向市场。
当然,通过足球青训获得人才收益形成产业链也不失为一种经营良策。当下,足球市场回暖,转会市场看涨,俱乐部若能搞好青训,让年轻才俊源源涌出,既能自给自足,又能卖个好价,“开源节流”,若能就此盈利,岂不两全其美。这并非天方夜谭,国内徐根宝的上海东亚俱乐部是典范。国际上,曼联、巴萨等俱乐部的举措更是被证明行之有效。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