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利用当地冰雪期长的自然优势,引入国际品牌瓦萨滑雪节,结合当地全民冰雪运动季,市民涌向雪场的热情高涨。
在尝试由“政府办体育”向“社会办体育”转型的过程中,吉林如何激活民间力量,又遭遇了哪些困惑?记者进行了采访。
1月20日,大寒。长春,天地间银装素裹,净月潭里“雪在烧”。
早上六七点钟,长春轻轨照例出现一波“反向高峰”,从市里来净月潭公园的人流源源而至,“每天都有几千人,全是‘驴友’”,净月潭旅游发展公司的董事长张站海说。
从瓦萨滑雪节到全民冰雪季
“社会办体育”需要政府、市场、社团一起努力
净月潭的雪年年下,但这般热闹景象不过是近10年间的事儿。2003年,瑞典人创办的瓦萨滑雪节传入中国,那一年参加者共有200多人。今年1月2日开幕的长春瓦萨滑雪节,参与人数已达数万。
赛事文化不光靠时间积淀,更要靠大众的参与。如今,长春每年都有5万名左右青少年和市民接受越野滑雪培训。
和瓦萨滑雪节呼应的,还有吉林省在2013年推出的“全民冰雪运动季”。
“我们给每个县区拨款3万元,用来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吉林省体育局群体处处长钱辉说。在这项政策的支持下,净月潭得到100套免费雪具,当然,也要免费提供给来此滑雪的学生们使用。在体育局的协调下,滑雪节还引入了一系列专业和业余赛事,已经扩展到了整个冬季。
在吉林省体育局局长宋继新看来,由“政府办体育”向“社会办体育”转型,正是眼下重点要做的事,“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都由国家办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多元化和个性化的需求。要积极倡导政府、市场、社团多元一体的新格局。”
冬泳协会也有“成长的烦恼”
体育社团如何培养需要观念转型
长春南湖公园里有一座两层小楼,名字很响亮:长春国家冬泳健身中心。
冬泳协会已有好几百名会员,原本上岸后在附近的一处平房换装。2011年,政府出资改建了这座小楼,还添置了健身和乒乓球设施,对于会员们来说,“家”的档次立马提升了。
一片偌大的南湖,不仅有冬泳,也有其他冰上运动。“我们开辟了4块冰场,购置了一些冰鞋免费提供给大众。像元旦等节假日,冰场都免费开放,滑冰的、踢雪地足球的、雪地拔河的,有好几千人。”长春市体育局群体处处长吴昊说。
虽然政府支持的力度很大,但也有些看起来“琐碎”的事依然是困扰。
趁着遇到钱辉,冬泳协会主席杨春霆赶紧把近期的烦恼说了说,“原先会员从家里搬来一台饮水机,坏了。我们打报告想买台质量好点的,但很难批。”“这的确是个问题”,钱辉坦陈,冬泳协会是社团组织,体育行政部门不能直接划拨经费,“只能采用奖励等办法提供些资金。”
其实,在观念转型的过程中,类似杨春霆的烦恼还会出现,因为观念转型只是第一步,而体育发展面临的挑战,也不止体育社团如何培育。
转型源于基层体育面对的困惑
后备人才如何培养需要体系转型
转型,也是1月21日吉林省体育工作会议的高频词。转型源于基层体育面对的各种困惑。
“县级体校人才培养断档,省队基本靠长春市体校和省体校选拔”,怎么解决?“体育的核心价值都向金牌走,结果就是萎缩”,怎么遏止?“培养体制的转型最难”,如何实现?
几年前,吉林籍运动员邹春兰退役后成为搓澡工的新闻,引起社会各界对运动员培养体系的反思。宋继新说:“如果只重视运动员运动成绩和身体素质的开发与提高,忽略心理层面以及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我们的运动员退役后还要来找你,体育部门的日子还不好过!”
困惑中,怎样找到激活未来的动力。在宋继新看来,转型的核心是体育界“育人”价值观的树立,这也是近年来吉林体育“武事文取”和“文化兴体”发展战略的目标所在。而效果如何,还有待时间检验。
在中国体育的版图上,吉林体育遇到的问题并非特例。在发展转型的过程中,他们正在探索建立新的坐标系,同样不会是个案。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