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
这里,就是重庆竞技体育的新家。
2012年11月29日,位于重庆大学城北部拓展区的重庆市竞技体育训练中心一期工程正式竣工交付使用,常驻两路口大田湾和广阳坝训练基地的六支训练队伍也先后入驻这个重庆体育的“新家”。不论是大田湾还是广阳坝,都在重庆竞技体育的历史上留下过不可磨灭的印记,如今这个“新家”又将给重庆的运动健儿带来些什么呢?带着种种疑问,记者走进了新落成的重庆市竞技体育训练中心,为你解开它神秘的面纱。
2011年5月4日,本报记者黄德强走进广阳坝训练基地。
概况
六支队伍
率先入驻
重庆市竞技体育训练中心位于重庆大学城北部拓展区,占地面积570亩,整个训练中心建设工程分三期,2007年12月奠基后,一期工程于2008年年初正式动工,去年11月底正式交付使用,包括一栋办公大楼和教学楼,一栋运动员食堂、三栋运动员教练员公寓,两个高空间训练馆(篮球馆、武术馆),一个低空间训练馆(跆拳道、古典式摔跤),一个标准的400米训练跑道,一个室内短跳训练场,一个综合健身房。
市竞技体育训练中心主任徐圣强介绍:“目前已经有六支队伍入住我们训练中心,其中武术套路队、跆拳道队、古典摔跤队是从广阳坝搬过来的,田径队、篮球队是从两路口大田湾搬过来的,举重队是从永川搬过来的。除此之外,包括游泳、跳水在内的水上系、羽毛球、网球在内的小球系仍在两路口大田湾训练,拳击、散打、柔道、摔跤四支队员都仍留守在广阳坝。”之所以没有将全部专业队都搬迁至新的训练基地,徐圣强表示,主要是因为一期工程只能提供300位运动员的容量,相对有限,所以只能接收这六支专业队。但他随后也补充表示:“不过我们训练中心的二期工程也很快就要启动,目前计划还将建两个低空间馆和一个高空间馆,以及其他配套运动场和运动员后勤设施。”
据徐圣强透露,目前重庆市竞技体育训练中心虽然仅是一期工程投入使用,但从软硬件条件来看已在国内排名靠前了,“重庆各专业队的训练环境已经有了明显改善,首先入住训练中心的队伍就不说了,训练条件,生活条件算是最好的,此外现在大学城的地铁也通了,出入也非常方便,而其他留守大田湾和广阳坝的运动队,虽然训练条件没有质的飞跃,但因为搬走了一些运动队后,大田湾和广阳坝的训练资源以及住宿条件相比以前要宽松得多,队员们训练起来也更加舒心了,这绝对有利于他们出成绩。”
有了新基地,大家心气更足了。
田径队正在新跑道上练习。
专业的健身房。
运动员们正在享受自助午餐。
本版文/图 重庆晨报记者 黄德强
新场馆都有直饮水
2011年重庆晨报记者参加“走转改”活动时,曾在广阳坝体育训练基地体验过一周的训练生活。当时正值重庆夏季,白天气温高达三十八九度,由于每天的训练量较大,队员流汗较多,因此对于开水的需求量特别大,和他们一同训练的记者清楚记得,每次训练还未结束,队员们从宿舍带来的开水就全部喝完了,为此不少队员不得不到基地外的小卖部买饮料喝,而为了抄近路他们还时常翻越基地高高的围墙,这样的举动多少有些危险。
不过,如今已从广阳坝搬到大学城市竞技体育训练中心的武术套路队、跆拳道队、古典摔跤队,彻底与翻越围墙买水喝的历史挥手道别。重庆晨报记者在竣工不久的训练中心看到,不论是田径场,篮球馆、武术馆、还是跆拳道馆,每一个训练场馆都配备了直饮水系统。“我们给每个训练场馆配备了直饮水系统,可以为随时为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冷热水,使用起来非常方便。”徐圣强告诉重庆晨报记者。而一位刚刚在直饮水机接完水的摔跤运动员告诉重庆晨报记者:“太舒服了,随时都可以喝到干净卫生的冷水,不用我们自己掏钱去外面买水了,不仅方便还可以节约钱。”
田径队不再打游击
变化
作为率先入住重庆市竞技体育训练中心的专业队,市运动技术学院田径队无疑感触最深。田径一直以来都是重庆竞技体育的亮点,特别是短跳项目,也出过不少成绩。然而鲜为人知的是,由于没有相对固定的训练场地,田径队的队员和教练们已经打了许多年的“游击”了,“大田湾改造前,场地条件太差,所以我们常常挤公交车去奥体中心训练,奥体中心虽然场地好,但经常承接各种比赛和演唱会,因此我们经常被迫回到破旧的大田湾体育场训练。”回忆起以前的训练情况,一位队员颇有些伤感。
现在,这样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据徐圣强介绍:“新基地田径场采用的是德国BASF的塑胶跑道,和深圳大运动田径赛场一模一样,目前在市内绝对算数一数二的田径场了。”一位刚刚结束训练的田径队员告诉重庆晨报记者说:“现在终于有了家的感觉,训练感觉也要更投入。”
住宿条件远超大学
中午训练结束,运动员们回宿舍简单整理后,纷纷来到训练中心的运动员食堂用餐。运动员食堂分为三层,一层是基地工作人员餐厅,二层是专业运动员餐厅,三层是集训运动员餐厅。据中心主任徐圣强介绍说:“搬到大学城后,运动员的伙食标准并未改变,专业灶依然是60元一天,中午和晚上保证有11个菜2个汤,还不包括小菜和糕点。不过相比以前,用餐环境要好得多了。”
相比之下,运动员住宿环境的改变要比用餐环境的改变大得多。吃完午饭,记者跟随一位田径队员来到他的寝室,一路上他向重庆晨报记者介绍:“搬过来后,住宿条件好得多了,在这里集训队员是四人一间,专业队员是两人一间。”这样的标准,比市内不少大学的住宿条件还好。重庆晨报记者跟随他走进一间集训队员的宿舍,一进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空调,因为重庆晨报记者清楚记得,在广阳坝训练基地体验训练生活时,运动员们是六个人挤在一个小房间里,天花板上只有一把风力很小的风扇,一到夏天,不少队员热得整晚整晚睡不着觉。当时一位武术队的小队员告诉重庆晨报记者:“只有拿了全国冠军的专业队员才有资格在寝室安一个窗机空调,而其他的房间都没有。”但现在在大学城的运动员宿舍,不论你是专业运动员,还是集训运动员,都可以享受到空调。“也是为了给运动员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生活保障好了,他们才能专心训练,也才能够出好成绩。”徐圣强告诉重庆晨报记者。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