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下午,徐汇区少体校的30多名怀揣网球梦的孩子迎来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接受了包括灵敏性、耐力、网球技巧等方面的测试后,他们中的“潜力股”,或将被送往国外接受专业网球培训、参加各项国际青少年赛事,最终走上职业球员发展之路。
这是上海市体育局青训中心同浦东网球队联手实施的“苗苗计划”:本月前往全市各区县进行网球“童男童女”的海选,最终选出10男6女。这种国内选拔、国外培养的混合模式在全国属首例,不仅解决了家长为子女选择成才之路的困惑,更为上海打造本土网球高手奠下基石。
风雨飘摇
2002年网球大师赛第一次落户上海,上海的网球拍子卖得几乎脱销。很多人觉得,上海将成为网球事业在中国的一个突破口。但在差不多10年的时间里,这些数据不断回落,球市回到了梦开始前的低谷。去年十月举行的ATP1000大师赛上,半决赛和决赛门票虽全部售罄,但日常上座率依然不高。
跟风追捧李娜的现象,也在退烧。尽管沪上不少家长送孩子学打网球,但他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家长曾一度觉得,李娜能做到,我们的孩子也能做到。但这种想法也就持续了1个月到半年。”一位家长告诉记者,“打网球像李娜那样成功太难了,我们只是希望孩子接触这项时尚运动,90%小球员的家长想法都和我一样——网球远不是孩子的全部。”
上海网球队随之面临的窘境是,家长觉得球队的实力不行,球队觉得家长的顾虑太多。
上海网球的根基在当下风雨飘摇。
宝贝计划
根据海选组的计划,本月,市青训中心和浦东网球队将走访全市各区县少体校,挑选年龄在8岁到10岁,未来身高能达到1.90米(男)和1.80米(女)的孩子,因为世界网坛的发展趋势已转向了高大型和力量型,比如纳达尔、小威廉姆斯。与此同时,一部分篮球队和排球队的孩子,也被纳入网球海选计划。
按照以前的思路,孩子面前有两条路,要么家长自费带孩子远赴国外投石问路,要么在体制内训练,或将面临半路被淘汰的境地。
如今上海的这套培训模式,既有了体制的保障,又铺平了走向职业的道路。被选中的孩子将得到国内、国外的个性化训练。比如,先在上海集训,随后送往澳大利亚,接受外教的指导,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能参与不同组别、不同区域级别的青少年网球赛事,最终能参加ITF、WTA职业赛事,甚至有朝一日成为“上海的李娜”。
不再茫然
徐汇区少体校的网球教练赵洁,在基层执教20多年,可谓在痛苦中坚持,“其实上海孩子打网球的不在少数,但他们鲜有机会升入一线队,当孩子在升入高中后放弃网球时,我总是倍感无奈。有些家长也带孩子出国,但前景不明。”
据悉,上海网球市场这些年催生了不少网球中介,为孩子办理出国网球培训业务,价钱不菲。然而,并非砸下银子就能收获硕果。通过中介远赴海外的孩子能否成为第二个李娜?谁都看不到未来。
今年澳网,天津女孩张宇璇一鸣惊人。在她12岁时,她的母亲辞去工作,全职陪她前往美国尼克网球学校就读。她没有赞助、没有经纪人,更没有固定的教练。备战澳网期间,她只能临时在墨尔本当地找一名教练,特训一周,而且还不是一对一授课。
赵洁指出,现今家长培养孩子打网球,资金不是首要问题,他们只是很迷茫,该为孩子打造一条怎样的网球发展之路。“我认为,市体育局推出的培育计划,远比孩子家长盲目地通过中介公司去训练,要好得多。”
唯有耐心
上海引进顶级网球赛事,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举办的7届喜力公开赛。上海的场馆建设、办赛能力、赛事推广早已同国际接轨。但上海网坛始终没有一个像姚明之于篮球、刘翔之于田径、丁俊晖之于斯诺克这样的本土球星,球迷对纳达尔等人的追星热潮只能持续一阵,上海很难有本土网球底蕴,更难培育网球文化。
这些年,澳网打出“中国牌”,主办方欢迎李娜频频闯入四强,因为这对开展澳网的华人市场具有强大的助推力。可以想像,若有一天,上海网坛也能诞生一批“上海李娜”、“网坛姚明”,上海的网球市场将会迎来怎样可喜的发展机遇。
承办ATP1000赛事的上海久事赛事公司总经理姜澜表示,“上海网球市场的培育,唯有耐心。”他认为,现在的这批网球迷为人父母之后,将对网球的热爱传递给下一代,终有一天,上海能有一个更好的网球氛围。 本报记者 陶邢莹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