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珊珊、黎佳韵、张玉阳和林希妤,说起她们中任何一个,总免不了提到另外三个,因为有太多标签将她们完全或不完全地联系起来:高尔夫、广州人、体育局子弟、广外、广州青少年队、国家队、奥运之队……
2008年,当19岁的冯珊珊获得内地球手首张美巡赛全卡时,时年20岁的黎佳韵和17岁的张玉阳都还是业余新星,12岁的林希妤还在读小学。5年后,冯珊珊功成名就,三位师妹也先后走上职业道路,成为中国女子高坛的新生代高手。今年,黎佳韵首获欧巡赛全卡和美巡赛半卡,林希妤首获欧巡赛全卡,去年拥有欧巡赛全卡的张玉阳保住了3/4卡,所以,上周相聚在女子世锦赛上的她们又添了一个共同的标签:进军欧美巡回赛。
黎佳韵 美巡欧巡两头兼顾
既打欧巡又打美巡,2013将是黎佳韵最奔波的一年。
“会迁就两个比赛的时间来打,”黎佳韵说,“虽然希望多打美巡,但也希望能保住欧巡全卡,所以两边都会尽量参加。”
转职业两年多来,黎佳韵四次冲击三个巡回赛,今年终于修成正果,“欧巡考试是最简单的,费用少,容易晋级,程序简单,去一趟连着考两周就行了,比较适合刚去考巡回赛的选手,但签证比较麻烦。美巡日巡则分很多个时段和阶段,要一直打上去才行,美巡难度大,日巡场次多,需要考四关,虽然比较麻烦,但我一直希望打日巡,奖金高,场次密,离中国又近。”
身为“过来人”,黎佳韵对后来者建议:“如果想考美巡日巡,最好提前去当地适应一段时间,因为这两个巡回赛基本上是本土赛事,东道主很有优势,但中国人必须要适应当地的语言、气候、饮食、交流方式等各方面,如果贸然去考,不容易出好成绩。”
冯珊珊曾经说过,欧巡选手开球远攻击性强,所以欧巡不适合中国选手,黎佳韵不这么认为:“欧美巡选手的攻击性都很强,但欧巡选手只是打得远,精准性并不是特别好。欧巡对非欧洲选手有利的一点在于它是满世界飞,大家都是去一个比较陌生的环境,对所有选手来说是公平的,而美巡日巡就感觉是你跑到人家的地盘跟人家抢东西。”
虽然比冯珊珊大一岁,但从球龄和广州队队龄来说,黎佳韵都是师妹,“在她考上美巡之前,我们这一代球手都觉得国外巡回赛很难,她的成功加上2007年张娜收获日巡4冠,给我们很大的鼓舞,也坚定了我往外冲的信心。”
对于全运会,黎佳韵表示,不是想不想打,而是给不给打的问题,“因为广东队太强了,现在基本上是七八个人里按排名选五个。即使撞了欧巡赛,我还是会回来打全运,毕竟四年一次很难得,我也喜欢打团体赛,但如果当替补就没意思了。”
“奥运会是我的目标,只要打得好,拿一两个美巡或欧巡冠军,排名就会上升很快。”目前排名500多位的黎佳韵说。
张玉阳今年不再寂寞
去年底,林希妤发微博宣布考试过关的时候,张玉阳兴奋地回了一句:yeah!明年一起打欧巡,我就不寂寞了!
得到中国内地首张女子欧巡全卡后,张玉阳去年单枪匹马闯荡欧巡赛,“基本上一整年都在外面,一月份考试,一个月后回来几天,然后去美国练球一个月,回国打了一场比赛后又回美国,从三月一直呆到五月,再从美国直接去欧洲比赛,一个多月后回来呆了两周,接着去非洲参赛,回来两周后又去欧洲呆了近一个月,再回来参赛呆了一个多月,年底又去了迪拜和摩洛哥。”张玉阳算了一下在家的日子,也就是两个月左右。去美国练球,就是去冯珊珊练球的学院,住的是冯珊珊租的房子。
奔波了一年,张玉阳最大的感受是欧巡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遥不可及,“就是飞来飞去比较辛苦,最不适应的是因为长期在国外,没有一个固定的练球环境。”
因为是国家队队员,张玉阳参加欧巡的大部分费用由中高协负担,“个别场次要自己出钱,去年大概一共花了五六万,在国外请职业球童的费用很高,一周最低也要650欧元,晋级的话还要分奖金。”
其实,欧巡并不是张玉阳的“最爱”,“我本来想考日巡,但没考上,后来国家队组织我们考欧巡。我还是比较适合日巡,感觉日巡的氛围挺好,日本球手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也很高,在中国就没有这种感觉,在美国也是一般。而且日巡奖金有吸引力,离中国近,饮食习惯接近,所以今年我会再去尝试。美巡就暂时不考虑了,它要求距离比较远,而我的距离不算远。”
冯珊珊进军美巡的第一年,在同一个大院里长大的张玉阳因为参加高考,整整一年没有打球,“她是个天才,为我们提供了经验,但她的成功较难复制,因为她从小就明确了要走职业道路,而我小时候只是把高尔夫当成业余爱好,因为目标不清晰,就走了一段弯路。高考完后,觉得高尔夫丢了也可惜,所以就继续打球,转职业挑战一下巡回赛。现在转职业两年多了,感觉第一年还不错,去年成绩不太理想,有点累。”
虽然排名400多位,但奥运会一直是张玉阳的梦想,“会努力争取,但运动员不能把结果看得太重,否则会影响发挥。”
现在的张玉阳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目标,“趁年轻的时候尽最大的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但球不会一直打下去,再打几年看看自己能到什么层次,以后还是会从事和高尔夫相关的行业,比如开个学院,教教球,或者当个技术总监。”
林希妤想30岁时重读大学
“2004年暑假,我第一次去球场玩就认识了冯珊珊,后来练球的时候又认识了一位大姐姐,她就是张玉阳。”因为后来才搬去那个“大院”,所以林希妤很小的时候并不认识同为体育局子弟的两位“姐姐”。
在冯珊珊父亲的“怂恿”下接触高尔夫之前,林希妤已经先后放弃了两项运动:游泳和网球,“游泳挺闷的,学校那个教练又特别凶,觉得很没意思,而且很影响学习,每次老师在黑板上留下作业的时候我都已经走了,后来又打了一个多月网球,那更没意思,跑来跑去又接不到球,累死了,还是打高尔夫比较爽。”
“我爸自称是我的御用教练,他能打七八十杆,我妈只打过9个洞,我10岁的时候她还跟我比谁的一号木打得直,当时我打不过她,连球都打不中。”
一眨眼,当年“球都打不中”的小姑娘已经转职业一年多了,“我的业余时代没什么突出的成绩,但职业成绩比我想象的还要好一点,去年得了中巡赛双冠,最重要的是欧巡考试过了关。”
虽然今年是林希妤的欧巡处女赛季,但曾凭借外卡参赛的她对欧巡赛并不陌生,“欧巡比较随意,如果经费不够还可以自己拉包,只有晋级了人家才会要求你必须有球童,还有免费的午餐晚餐,除了飞行的费用,其实打比赛的费用挺低,报名费去年60欧元今年也才90欧元。只要是中高协参赛计划中的场次,中高协就会负担所有费用,只是要分一半奖金。但我还是想考美巡,现在我年龄不够,等够了肯定去考。”
林希妤是2011年国家队那批“被转职业”的低龄选手之一,但她似乎并不在意,“如果没有国家队这个平台,我会安安心心到18岁后再转职业,再去打巡回赛,巡回赛的生活10到15年就够了,我也不想一辈子从事高尔夫,可能将来会做慈善或什么的。但国家队有这么一个契机,转职业后会有优势,毕竟中高协会给更多的参赛外卡。”
林希妤说,以前觉得美巡是特了不起的东西,但后来觉得梦想其实没那么远,“冯珊珊走的路子我都很清楚,也不是很特别,基本上就是按部就班,没有说一定要很恐怖地进行魔鬼训练后才能去打美巡。”
“目前我最纠结的是无法兼顾学习,现在读高二,但基本上没时间回学校,每次打完比赛就回去上课也不现实,我的想法是,就算以后也挂在广外,我还是想等闲下来的时候正正经经地再读一次大学,比如30岁的时候去上美国的大学。”
林希妤觉得,虽然奥运会不是和自己没关系,但自己年龄还小,“现在要求自己像冯珊珊那样为时过早,我会很努力,但不会逼自己,我会允许自己犯错误,允许自己晋不了级,反正奥运规划和我的职业规划也没有冲突,都是多打比赛多拿积分。”
专题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顾晨白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