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第二届亚洲室内运动会首次将电子竞技列为正式比赛项目,这是电子竞技第一次被正式纳入国际性体育赛事。
新华社资料照片
日前,国家体育总局决定组建一支17人的电子竞技国家队,出战第四届亚洲室内和武道运动会。跳水奥运冠军何冲的弟弟何超对此在网上发帖评论:“电子竞技也算体育?玩游戏都可以拿奥运冠军,那我们这些项目练得这么辛苦真白干了,干脆好好玩游戏算了……”何冲随后跟帖表示附和。
这个帖子随后引发了争议,何超和何冲前天在微博上双双道歉,何冲昨天再次表示对电子竞技的尊重,说:“不管是体育还是电竞,都要相信自己存在的价值。”
然而该事件引发的讨论并未停歇,电子竞技到底算不算“体育”?
正方
概念在变 观念也要变
本报记者 姚勤毅
20多年前出版的新华字典上,对“体育”一词的解释非常简单:以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为主要任务的教育。如今再翻看字典,我们发现这个词已被赋予了好几条详细的解释,其中就有:一种娱乐消遣活动或需体力、智慧与技巧的比赛或竞技……
必须承认的是,“体育”的概念并非一成不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也会有所不同。“电子竞技”可以说是一种 “新概念体育”“竞技”符合体育的本质特性,“电子”则体现了新的方式和手段。我比较同意一位业内人士对电子竞技的定义:利用高科技软硬件设备作为运动器械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对抗运动。
电子竞技似乎不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这和人们印象中的“常规体育”有一定差别,许多人因此觉得它算不上体育。可是,棋牌比赛比电子竞技更“安静”,人们对棋牌属于体育范畴却并无异议。其实,许多人或许不知,与棋牌等智力运动相同,电子竞技的训练也极其枯燥辛苦。
长久以来,“打游戏”在许多家长眼里是“不健康”和“荒废学业”的代名词,而电子竞技正是孩子打游戏的“好借口”,因此大人们对之十分反感。客观地说,这样的理解有一些片面。电子竞技有统一的竞赛规则,比赛双方在同样的游戏环境下进行直接对抗,要想打得好,需要有强大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心眼四肢协调能力和意志力。电子竞技除了要求个人技术,还需要很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传统的集体运动项目有许多共同点。
在电子竞技十分发达的韩国,高水平选手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收入,顶级选手一年的收入可折合人民币200万元以上。而在中国,孩子若是迷恋踢足球、打篮球而冷落了学业,足球、篮球并不会因此被视为“不健康”的体育项目。而孩子一沾上“打游戏”,就会引起家长反感。电子竞技之所以遭遇这样的尴尬状况,是因为其在我国的大环境还不够成熟:一些比赛因缺少完善的规章和管理,带来了负面影响;一些孩子有这方面的天赋,可是家长会担心孩子的前途,不肯让他们放手去“玩”。
要改变观念,就要优化电子竞技的大环境。在被纳入国家体育总局管理的体育项目之后,我国的电子竞技将走上一条良性的发展之路。
反方
说是运动 其实是游戏
本报记者 陈华
电子竞技的方式是对抗和比赛,有统一的规则和相同的技术手段,这符合体育比赛中的技战术概念。选手通过刻苦的训练,提高自己的反应速度与团队配合,依靠技巧和技战术水平的发挥,争取在对抗中获得好成绩。在一家门户网站的调查中,5万名网友中有约70%认为电子竞技属于体育范畴。
然而,电子竞技虽然早就有了“体育”的名分,但在不少人的眼里,它的实质却是“游戏”。电子竞技源于电子游戏,至今仍属于广义的电子游戏范畴,目前常见的电子竞技比赛项目,也正是最流行的大型网络游戏,这一点是无法否认的。相比普通的网络游戏,电子竞技更强调智力对抗和竞赛元素,但实际上差别并不明显,人们很难对两者进行清晰的划分。
此外,电子竞技对身体有害无利,丝毫不具备一般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功能,这也使人们很难认可它的体育属性。电子竞技选手训练中久坐,长时间盯着屏幕,颈椎、眼睛等容易受到伤害。王先生是一名上班族,他坦言:“我很喜欢电子竞技,工作之余玩玩游戏很放松,但是我觉得这和体育不沾边啊。天天玩也锻炼不了身体,不像跑步、游泳、踢球能出汗,提高身体机能。”正因如此,有网友发出这样的质疑:如果电子竞技也算是体育,那我岂不是天天在进行体育锻炼了?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强身健体,别再给宅男一个发霉的理由了!
由于参与电子竞技的大多是青少年,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缺乏自制能力,这让很多家长心存顾虑。不少家长认为,所谓的电子竞技正是孩子玩物丧志的诱因,网络游戏成瘾引发的连锁负面效应,如学习成绩下滑、抑郁症、暴力倾向等等,使得社会对其产生强烈的排斥感。
在韩国,电子竞技已经成为信息时代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产业规模甚至超过汽车工业。但是,电子竞技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社会上还没有形成广泛的、正面的共识,推动其发展就需要更为慎重。在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贸然成立“国家队”,可能会传递出不必要的错误信息。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