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网坛巨星埃弗特为李娜撰写的评语,其实就是娜姐作为偶像成为封面人物的理由。
>>她敢于说不
其一,鲜明的个性。这种个性经常体现在她敢于说“不”。这个“不”并不意味着否定,而是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在外国人看来,举国体制下的中国运动员面对同一事物的判断,会发出几乎同样的声音。这会让人觉得,他们要么没主见,要么故意隐藏自己的想法。这也让李娜在中国运动员中显得“标新立异”(埃弗特对李娜的评价)。
>>她的个人英雄主义
其二,李娜的独立性,凸显了成功的价值。李娜是中国单飞的网球运动员中迄今为止唯一取得巨大成就的选手。在外国人看来,这是一部典型的充满个人英雄主义的奋斗史。尽管这样的认知并不全面,但外人的印象是娜姐在一个人打天下,这更加凸显其成功价值。
>>她的文化兼容性
其三,特有的魅力。李娜会对自己的老公发脾气,李娜会对现场嘈杂的观众发出闭嘴的手势,李娜会在澳网受伤后,面带微笑爬起来继续战斗,李娜英语娴熟,并用英语语境中的幽默感染世界各地的观众。再配上她简约格调的东方气质,更让她在白人和黑人统治的世界网坛显得卓尔不群。“当她露出微笑的时候,每一位球迷的内心都被融化了。”埃弗特的这段评语,显然是发自内心。
>>她的影响力和推动力
其四,无可替代的影响力和推动力。李娜用自己的方式取得成功,也让网球这个项目在中国从小众走向大众。因为李娜的参与,网球在中国有了前所未有的收视率;因为李娜的成功,促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参与网球运动。中国体育已经统治了乒乓球、羽毛球,同样是隔网而战的网球,也许就是下一个国球。埃弗特兴奋地说,“因为李娜,网球在中国的发展蓬勃起来,这个国家拥有差不多1500万网球选手……”这个数字显然值得商榷,但证明了外界对李娜在网球运动上推动力的认可。
李娜,并非中国体育的写照
心无羁绊的个性、掌控自我命运的独立性,不懈拼搏中获取的成就、赞誉和大量的财富……作为职业网坛明星,李娜算是中国真正第一个与世界接轨的职业化选手。然而放在中国体育的范畴,李娜只是开创了自己的时代,严格地说,这张挥舞球拍长发飞扬、自信中透着霸气的中国面孔,还不是中国体育现行时代的写照。
李娜,中国体育的特例
首先,我们为李娜骄傲,但必须承认的是,李娜的成功缺乏示范意义,甚至可以这样说,李娜算是中国网球,乃至中国体育中唯一转型的特例。李娜已经进入职业生涯晚期,截至目前,中国网球还看不到第二个李娜的出现,中国体育的其他项目,包括足球和篮球,距离真正的按照市场法则运行的职业化相距甚远。排球项目的职业联赛更是伪职业化,连人才自由流动的这一最基本的职业化要素都不具备。
实际上,中国体育真正向职业化转型,不是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李娜,而是培育出制造李娜的职业化联赛。恰恰在体制转型这一点上,摸索中的中国体育还在艰难前行。在这一点上,需要的是顶层设计,李娜无能为力。
奥运战略与职业化难以兼容
其次,职业化与奥运战略的冲突。李娜的飙红,源自跳出体制外的一路飞扬。但要明确的是,李娜的实力是在举国体制内打下的基础,李娜的成长史离不开举国制的功劳。此外,李娜成功更多聚焦于个人奋斗,这朵奇葩绽放在职业化的花园里,却在奥运赛场凋零。恰恰在一点上,她不及那些在职业赛场和奥运赛场同时盛开的国外对手。而中国体育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型,并不意味着放弃奥运战略。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奥运金牌战略依然是中国竞技体育的轴心。也就是说,李娜无法兼顾职业化和奥运战略。即使中国将来大力推进职业化,也面临着如何让职业化的成果反哺奥运战略。在这一点上,李娜模式暴露的恰恰是二者的难以兼容。
无法加速中国体育全面转型
第三,李娜无法代表中国体育新价值观。中国体育价值标杆,正以追求锦标为主的体育大国,朝着让全民从体育中获益的体育强国迈进。在这方面,李娜带来的正能量是有限的。李娜的成功毕竟还是竞技范畴内的价值诉求,比如超越自我、永不放弃,以及锦标之下带来的荣誉评价和财富。但体育强国强调的,是一种全民的行为方式,把体育当做吃喝拉撒睡一样的生理和精神需求。可以说,体育强国的价值观要具有社会普世价值,具有极强的传播性和示范性。
问题就在这里,李娜的成功还无法形成中国体育价值观变革的全民共识。也就是说,这一路走来,李娜登上《时代》杂志的封面,但她还无法为中国体育代言,因为她既不能激励全民投身体育运动,更不能加速中国竞技体育体制变革时代的到来。
本组稿件除署名外均由本报记者梁军采写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