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5月1日体育专电 题:大山里,那些用“拳头”追梦的少年
新华社记者费茂华
清晨6点50分,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县体育中心田径场边一间用仓库改成的宿舍外面,会理县二中的拳击教练齐漠祥一边刷牙一边敲打着窗户外的铁栏杆,大声喊:“起床了,还不起床吗?”
二、三十个男孩子睡眼惺忪地从床上爬起来,拼命揉着眼睛,穿好衣服走向田径场。14岁的启忠明嘟囔着说:昨晚被蚊子咬惨了——这些孩子的宿舍窗户上没有玻璃,破纸板挡在窗户上,但无法挡住风、挡住雨、挡住蚊子。
7点钟,所有队员到齐,追逐梦想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1986年3月,中国正式恢复了拳击运动。当年11月,会理的举重运动员赵忠参加了在上海体院举办的首届全国拳击教练员学习班。随后,他回到家乡,在县体育局的支持下,和会理县二中一起办了一个拳击的体教结合班。从那时起直到今天,大凉山深处农民的孩子有了一个新的梦想:依靠自己的拳头,打出大山去。
“我们会理县的拳击运动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一直到现在坚持了26年多。”会理县体育局局长袁昌华对记者介绍说。
如今已是这些拳击少年偶像的齐漠祥也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喜欢上了拳击,并最终成为赵忠最得意的弟子:曾获全国锦标赛亚军,并入选国家队。2004年,已经退役并在拉萨打工的齐漠祥,拳击梦再次被唤醒。他回到故乡,重新开始训练并进军职业拳坛,随后多次在WBC世界拳王争霸赛的比赛中击败对手。也是从2004年开始,一边训练备战的齐漠祥一边协助赵忠,在没有报酬的情况下兼起了拳击队教练的工作。义务教练的工作一干就是8年多。今年1月,在县体育局的运作下齐漠祥获得县政府的特殊照顾,正式成为了会理县二中的老师。
如今,齐漠祥的队伍里已经有40多个从十二、三岁到十六、七岁的孩子,其中还包括将近10个女孩。
每周一到周五的清晨7点到7点50是拳击队晨训的时间,内容以体能训练为主,晨训结束后齐漠祥把他们送到1公里外的会理县二中上课。孩子们会顺道在路边买早饭吃。由于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境都不是很富裕,早饭基本都控制在两块钱以内:有的买两个包子,有的买一小份土豆粉,个别家庭情况稍好些的,会加一小盒牛奶。而午饭和晚饭,孩子们基本都是吃盒饭,5块钱一份——每个孩子每天吃饭的费用,基本控制在15元以内。
“我每周大约花100块。”15岁的女队员安富云对记者说。即便每个月400元的生活费,也让很多孩子的家庭感到为难。
为了给孩子们增加些营养,齐漠祥时不时带他们出去打打牙祭。“前几天带娃娃去春游,我们自带的烧烤,他们吃了几十斤肉,比我都能吃。”齐漠祥苦笑着说。
每月400元的生活费所支撑的,是艰苦的训练:每周一到周五的晚上7点到9点训练两个小时,周日晚上从家里回来后还要加上一堂课。晚上的训练以技术技能为主,有时也结合一些体能训练,每周还有一次实战对抗训练。
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孩子们挥洒的不仅是汗水,还有鲜血。记者在一堂实战对抗训练课上看到,短短一个多小时,就有三个孩子的脸被打出血。鲜血淌在这些稚嫩的面孔上,让人不忍多看。
“我用舌头一舔,咸咸的,我就知道鼻子肯定出血了。”13岁的李勇在这次实战训练中被打得满脸是血,但他满不在乎:“我一点都不怕,鼻子被打出血,那只能说明我练得不够好。”
“你为什么要练拳击呢?”
“我想练好拳击以后能够进入解放军队。”李勇对记者说。
和李勇一样,所有来练拳击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梦想,拳击则是他们通往梦想的跳板。
“我想要从这里走出去,到更远的地方。”16岁的亢宝林期盼着依靠拳击走出这连绵的大山,到广州、到上海,甚至走得更远。走出大山,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是内心激荡的梦想,也是支撑他们的动力。去年,一位齐漠祥的女弟子在入选国家队之后曾对齐漠祥说,感谢教练把她带进了这个拳击的世界,使她能看到外面的世界有多么丰富多彩,如果不是因为练拳击,她可能已经在大山里结婚生子了。
“他们中的很多人以后可能都不会成为专业的拳击运动员,但我希望拳击能够带给他们百折不挠的勇气和精神。”齐漠祥说,“我希望这些孩子能超过我,不仅走上国家级比赛的拳台,更走到世界拳王比赛的拳台,走到奥运会的拳台上。”
齐漠祥的梦想能够实现吗?这些孩子的梦想能够实现吗?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但是,当我们为中国选手在世界拳坛上的胜利而欢呼时,别忘记冉冉升起的国旗后面,有成千上万个这样的少年,他们住在简陋的宿舍里,他们吃着两块钱的早饭,他们在训练中淌着血,他们在晨曦中追逐着阳光,追逐着梦想……(完)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