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比赛繁忙,侯逸凡还是会抽空准备自己的考试论文。如今,她已经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大一新生,可作为国家队的主力队员,她依然肩负着很重的比赛任务。
4月27日,侯逸凡刚参加完在江苏兴化举办的全国国际象棋个人锦标赛,又马上飞往瑞士,参加在那里举行的国际棋联女子大奖赛瑞士站比赛。紧密的赛事安排让她没有太多时间顾及课业,不得不推迟了几门课的期中考试。
向往和压力成为动力,棋手纷圆名校梦
“我们国象队员2/3都有大学背景。”国际象棋国家队主教练叶江川对此不无自豪。如今,在国际象棋国家队30多名队员中,边下棋边上学的选手是主流:一线女棋手几乎全是大学毕业或正在大学就读,男棋手上大学的比例也占到约50%,“棋而优则学”渐渐成为趋势。
在公众的印象里,运动员往往是退役后才去念书,上的也大多是体育院校。然而,国象队棋手上学有两大特点,一是念书时队员都还是现役,二是上名校的越来越多。
其实,早在1991年,20岁的“棋后”谢军就勇敢地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年,她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开始了求学之路,也为国象队开了先河。“在谢军之前,很少有棋手会想到去读书,招收国际象棋选手的学校也凤毛麟角。”国象国家队男队主教练徐俊说,“谢军为国象队开了个好头。”翻阅这些年国象队队员的履历,出身名校的棋手的确不少:许昱华是北大文学硕士,赵雪正在攻读北大研究生;清华则出了诸宸、阮露斐;卜祥志毕业于上海财经大学;王玥、谷笑冰则是南开大学的毕业生。
下棋、读书,过去在专业棋手眼中难以兼容的这两个词,近几年被更多地结合在一起,这其中不乏队员们对校园生活的向往,也包含了他们更多的现实考量。
就读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的女棋手沈阳说,读书以后转变最大的是心态。“以前太在乎棋盘上的输赢了,现在我已经在读书,心理上的压力小了,生活也踏实了一些。”“国内棋手的生活压力比较大,还要为以后做打算。读书就多了一个选择,以后的路也能走得宽一些。”国象男队棋手卜祥志说。
名校不那么好上,棋手面临两大“考题”
然而, 对于从小就与下棋为伴的棋手们来说,平衡好下棋和上学间的关系并不容易。“现在比过去忙多了,又要上学,又要比赛和训练,我只能尽量在这二者间找一个平衡点。”侯逸凡说。
适应大学生的“新”身份需要棋手付出更多努力。
学业压力是他们面临的第一道“考题”。目前正在北大读研的女棋手赵雪在大学第一年就遇到了“拦路虎”:因为不太适应学校生活,同时还要备战世锦赛,她不得不办了休学手续。“我上学晚,进大学的时候22岁,比同学大三四岁,压力比较大。”赵雪回忆说,“而且我没上过高中,数理化很差,一考试就觉得特别痛苦。棋手对胜负特别敏感,如果考试成绩不好,那太难受了。”由于中学文化课基础打得并不扎实,选择专业时,棋手大多倾向于对数理化要求不高的文科专业。
棋手肩负训练和比赛任务,如何保证出勤则成为第二道“考题”。“已经可以确定,明年的大奖赛会跟学校的考试冲突,但是没办法。”侯逸凡说。为了尽量保证学习时间,在课程的选择上,侯逸凡也动了一番脑筋。“我在选课时,尽量选择时间段比较集中的课程,可以省去很多来回折腾的时间。”她说,“课程最集中的一天是周四,我要上11节课。”
“每个人的选择不同,目标也不同,”卜祥志说,“如果进了北大、清华,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但是学业压力很大,学习上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国象队中也不乏棋手立志于钻研棋艺,对学业并没有很高的要求,他们会选择对学业要求较为宽松的学校,以便将主要精力集中在训练和比赛上。
专注于下棋还是读书,把握好“度”不容易
位于中国棋院的国象队训练室,平日里只有小队员在一丝不苟地摆棋,因为上学或者比赛,一线棋手的身影几乎已经看不到了——除了大赛前的集训,他们很少再一天十几个小时地泡在训练室里。随着上学的棋手越来越多,关于棋手应该更专注于下棋还是读书的讨论也在国象队升温。
较传统的教练认为,专业棋手还是应以下棋为主,在职业生涯的上升期去上学,分散心思,不利于棋艺精进。叶江川也有忧虑,因为这两年棋手上学的年龄越来越小,无法像谢军、诸宸那样下到一定年纪,等出了成绩再去读大学。一旦下棋与上学有了冲突,又该如何权衡?
徐俊却格外认同棋手上学,他的学生诸宸、阮露斐、沈阳等都是名牌高校的高材生。江苏姑娘阮露斐显然是中国队中很特殊的一员,她现在是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博士生。在清华读本科期间,她参加了中国国象女队的亚洲区选拔赛,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世锦赛。攻读博士期间,她还令人惊叹地获得了世锦赛亚军。
“阮露斐在学业和下棋上,明显是偏向前者的,不过,也并没有因此而荒废了棋艺。”徐俊说。阮露斐的成功或许难以复制,就像徐俊所说:“读书、下棋,还要因人而异。”
中国棋院当然不愿意棋手因为读书而影响棋力,毕竟女队仍然致力于重新夺回2006年丢掉的奥赛冠军,而男队也期待着取得世界冠军的突破。不过,叶江川还是对棋手上学的愿望表示了支持。但他也直言,因为从小成长环境单一,棋手要兼顾棋艺与学业并非易事,其中的“度”很难把握。叶江川认为,要走体教结合的道路,培养“复合型”人才,还是要像谢军、诸宸、许昱华那样,既要抓文化学习,也不能放松专业训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