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拉维特资料图 |
当沙龙公开赛上世纪90年代在北京举行,当喜力公开赛90年代末登陆上海,布拉德·德拉维特尚未执掌ATP国际区大权。然而,他对中国网球的第一次发力出手,便是一次大手笔。
本世纪初,大师杯赛还是由ATP、大满贯以及ITF国际网联共同拥有。初涉国际赛事承办权争夺决斗场的上海尚未摸清门路和暗道。正是德拉维特做了大量的游说工作,并且一路扶持上海历经递交申办报告以及赴巴黎陈述等关键环节,最终令上海战胜了里斯本与圣保罗等强劲对手,在网球世界投来的怀疑目光中赢得2002年大师杯赛主办权,并在国际会展中心临时搭建的球场内成功举办。三年后,大师杯赛已由ATP独家拥有,而上海为赛事新建的旗忠网球中心也拔地而出;大师杯赛水到渠成重返上海,并连续四年在申城举办。
然而,德拉维特对于上海的筹划,又已早早进入了下一阶段,他希望能有一站高级别赛事长期落户中国,他甚至在与上海方面有关人士交谈时请他们放心,他会为上海度身定做一站赛事。也正因为如此,当2005年印第安维尔斯大师赛生出转让意向时,上海通过德拉维特在第一时间获知了消息;虽然最终因对方放弃转让计划而未能操作成功,但几年后,上海还是通过ATP赛程改革对大师赛成员重新洗牌的良机谋求到了ATP1000赛事的永久举办权,也完成了德拉维特的一大心愿。
于是,当大师杯赛2009年移师伦敦时,上海大师赛粉墨登台。时间安排看上去像是完美的无缝衔接,但只有圈内人知道,这其中包含了德拉维特的智慧与心血。
球迷们也许同样不知道的是,德拉维特对中国抱有更大的野心与期待。几年前,当他在一位朋友陪同下参观过故宫之后,不禁感慨:“我真是越来越热爱中国了,我的心愿就是能在中国完成一个更为宏大的项目,令中国拥有一项真正与大满贯抗衡的超级赛事。”
遗憾的是,如果中国终将会有那样的未来,德拉维特已无缘见证。德拉维特同样无缘再看最后一眼上海——就在他离世前两个星期,已很难通过语言交流的他还写电子邮件给他在上海的朋友,说很可能在五月初来一趟上海,这座对于他的职业生涯有着特殊意味和情感维系的他称为“第二故乡”(second home)的城市。也许,是他感到健康状况加速恶化,想最后再看一眼上海?这真是一个哀伤的想象,而他也已没有机会见证中国为世界网球带来的更多贡献与巨变。
这不禁令人回想起年初澳网赛上德拉维特错过的另一个机缘,正是他身患运动神经元疾病的消息对外公布的同一天,吴迪在墨尔本公园的八号球场成为公开赛年代历史上首位参加大满贯男单正选赛的中国内地球员。这是德拉维特在其任期内所乐于亲眼见证的一个目标,如果他没有患病,他真的很有可能现场观战。
每一次与德拉维特聊到中国男子网球长期落后的现实,他都斩钉截铁地说:“中国注定会出现世界排名前十的球星,唯一无法确定的只是需要多长时间。”去年,当张择和吴迪双双刷新中国男子球员的历史最高排名,布拉德到访上海时,难抑欣喜的他多次谈到这两位中国小伙子——吴迪的名字较易发音,而准确说出“张择”则相当挑战。
德拉维特对中国网球的情感与帮助是全方位的,不仅上海加入了九站大师赛家族,北京也成为全年仅仅十一站ATP500赛事之一,同样是一项重要赛事。与此同时,也正是在德拉维特的力主之下,中国的ATP挑战赛事从一站增加到如今的六站,为本土球员提供了争夺积分以及积累国际赛经验的理想舞台。简言之,德拉维特堪称ATP高层中“中国战略”的代言人。
德拉维特辞世在中国媒体间引发了巨大反响,《体坛周报》以充满感情的《最关爱中国的ATP主席走了……》作为标题,回顾了他对中国网球发展的巨大贡献。
中国主题同样也是西方媒体对于德拉维特去世报道中的关注重点。来自德拉维特澳洲家乡的《先驱太阳报》写道:“德拉维特几乎已一己之力唤醒并解放了中国网球这头沉睡的猛兽,引爆了这片广大市场对于网球运动的浓厚兴趣。”《体育画报》则称颂:“当越来越多的西方体育组织迷惑于如何进入中国市场时,感谢德拉维特的远见卓识,ATP已早早抵达彼岸。”
今后的每年的金秋十月,当中国的球迷在上海大师赛和中网赛上欣赏ATP高手的精彩表演,当张择和吴迪以及他们的同伴取得更多更大的突破时,我们都不应该忘记这个名字——澳洲人Brad Drewett,中国网球的伟大朋友,他在其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永难磨灭。(张奔斗)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