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悉尼奥运会结束后,乒乓球正式步入“大球时代”。随后的三年里,国际乒联又相继推出“无遮挡发球”与“11分制”两项重大的规则改革。 2003年巴黎世乒赛上,施拉格的横空出世,把圣勃莱德杯留在了欧洲。连番变革并没有动摇中国队强大的根基,而施拉格抢在中国延续乒坛垄断前,成为了最后一个获得世乒赛男单冠军的欧洲运动员,至今无人超越。2013年的巴黎,王者归来,只不过,他的人生重心已经不仅仅是这块小小的球台。
好爸爸施拉格
把家庭放在首位
当所有人都以为,选择在十年后旧地重游,这是施拉格对自己世锦赛男单冠军的一种致敬时,他本人却不这么认为。 “我回来,是因为我非常爱乒乓球,我这一辈子几乎都在打乒乓球。我对于这个十周年纪念日毫不在乎,只是作为奥地利的一号选手,既然我有资格参加比赛,为什么不参加呢? ”
放下球拍,施拉格的生活与常人无异。 “即使再热爱乒乓球,我也只是投入20%的时间在乒乓球训练上。排在我的人生首位的是我的家庭、我的儿子。”2008年下半年,施拉格的女朋友第一次怀孕并为他生下儿子尼克。从此,他就减少了乒乓球的活动,而是把当一位“好爸爸”放在首位。如今,我们只能在几项重要的大赛中才能看见施拉格的身影,比如欧洲锦标赛、世界杯比赛。 “确实近几年比较少参加比赛,大家或许会以为我已经退役了,但我还是欧洲最好的运动员之一,2010年欧洲锦标赛闯入了半决赛,去年的奥运会也有参与。 ”施拉格说起自己怎样兼顾家庭和事业时,眼中忍不住流露出骄傲的神情。
好心人施拉格
不想刺激中国人
本届世乒赛前,中国国家队先来到奥地利进行了短暂的集训,选择的基地正是施拉格所在的乒乓球学校。 “借这个机会,我和王励勤、孔令辉这些当年一起比赛的战友们聊了很多事情。但我并不敢多说十年前的事儿,对我来说,这是最美好的记忆,但是对中国运动员来说就未必了,我也不想让他们太难过了。 ”施拉格开玩笑地说。
那次,施拉格半决赛打退了孔令辉,决赛又将朱世赫斩落马下,比赛过程至今都堪称经典。 “其实过了这么多年,我还是不知道自己当时是怎么做到的,当时他们(孔令辉、朱世赫)的状态非常好。 ”不过,已经迈入不惑之年的施拉格显然并没有把那场胜利看得多么重要,“没什么值得激动的,这辈子我只有在儿子出生的时候才激动地哭了,我只是觉得拿冠军这事太疯狂了而已。 ”施拉格说。
昔日的对手如今有的退役当起了教练,有的仍然征战在一线。面对这些改变,施拉格坦言,“我们都曾经是世界冠军,曾经排在世界男选手的前列,但我们总要亲眼看着自己的名次一点点往下降,20、40、60,还可能到100开外。幸运的是,我们从来没有丧失对乒乓球的热爱,还在享受着乒乓球。 ”
好教练施拉格
与中国差距太大
贝尔西体育馆的大屏幕上偶尔会回放2003年世乒赛男单决赛施拉格与朱世赫的精彩对决。但这一次,施拉格在第二轮就完败于德国小将鲍姆,遗憾出局。由于要为乒乓球学校忙前忙后,还要照顾自己的小家庭,施拉格对自己的竞技状态并不满意。他半开玩笑地说:“我觉得自己老了。”在施拉格眼中,十年前的乒乓球比赛更像是一个“游戏”,你来我往,错过了一个机会,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而现在,竞争更激烈了,机会只有一次,不是前进,就是告别。 “我常常问自己,还能不能跟得上这个乒乓球改革的潮流,因为你看到了年轻选手的实力,而我能做的,仅仅是挑战他们一点点。 ”
谈到世界乒乓球运动的现状,施拉格坦言,“差距实在太大,我们甚至还处于石器时代。 ”也正因为亲眼目睹了十年间中国乒乓球技术的进步,施拉格深知,开办乒乓球学校是个好办法。“中国人有一套以老带新、使后备力量尽快成长为世界顶尖高手的机制,所以他们越来越强。我们却缺乏这样一种发现和培养人才的机制。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