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英超的大幕徐徐落下,昨夜成为了“70后”球员集体告别的舞台,斯科尔斯、卡拉格等球星纷纷在昨夜挥别绿茵人生。在足球历史上,“70后”球员是最为特殊的一代,电视转播的高度介入和互联网的兴起让他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曝光率,而在足球全球化、资本化的浪潮中,他们的商业价值也被前所未有的放大。在这当中,作为商业化运作最为成功的英超联赛,无疑是这个时代最好的缩影。
陈均
38轮过后,在英超画上句号的一刻,有多少人会意识到这是一个时代的落幕?斯科尔斯、卡拉格、费雷拉连同效力斯托克城、已然淡出人们视线的欧文,都在此时选择了告别,加之一天前在王子公园体育场泪奔的贝克汉姆……绿茵场上曾经的翘楚跟风般地高挂战靴。这并非老特拉福德那个71岁的老人制造出的蝴蝶效应,因为当你细数这些老兵的生辰八字,分明看到了一个数字符号——1970年代。
推陈出新向来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更别说竞争残酷的竞技场,即便你生于70年代的末尾,算起来也已经35岁光景。从这个角度看,退役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毕竟没有多少人能像萨内蒂、吉格斯般愿意继续挑战生理极限,继续和小自己一轮的对手“游戏”。这不,原本打算再折腾一阵子的贝克汉姆被梅西生生晃过的一瞬,立马就改变了主意。当然,光荣退役的评价永远都是定位在一个球员漫长而辉煌的履历之上,在选择离开的那一刻,1970年代的每个人心里都有相似的感受——力不从心。卡拉格好歹以首发身份上演了绝唱,欧文和费雷拉的登场完全是出于俱乐部和主教练的馈赠,后者干脆只踢了一两分钟。
不得不承认,“70后”的球员带给了全世界球迷太多的精彩回忆,即便是在退役的一刻,也能享受到超乎寻常的关注,接受全球粉丝的顶礼膜拜。当然,更要感谢电视转播的高度发达和互联网的兴起,谁知道球王贝利当年退役是何种情状?伟大的普斯卡什和迪斯蒂法诺的职业生涯更是寻找不到影像资料,你只能空对白纸黑字浮想联翩。可以说,社会的发展,科技与商业的进步让1970年代出生的球员拥有了更多面向世界的机会,而他们是足球历史长河中最先尝到甜头的一批。倘若贝克汉姆生在普斯卡什的年代,他恐怕只是一个会踢定位球、会传中的角色球员,“万人迷”这样的雅号更没法叫响。
因为电视转播,为职业足球带来了太多的转播费用以及赞助费用,这为职业足球进一步商业化提供了可能,商业化也诱导各国联赛的门户大开,互相吸纳,从此比赛的密度更大,球员的流动性也更大,博斯曼法案的出台更是给予了足球商业化一针强心剂。还记得马拉多纳、古力特的年代,每支球队只允许有三名外援吗?而这一切的变更,让即使没有世界杯、欧洲杯的年份,足球依然可以因为商业化的联赛吸引最多的眼球,攫取最多的金钱。或许在此之前,职业球员已经可以腰缠万贯,但“70”一代则达到了足球商业化的第一个巅峰,他们踢球的这个年代也恰逢世纪之交,国际足联内部,阿维兰热则交棒布拉特,巴西老人执政的后半期就在追寻商业化的脚步,而布拉特干脆就像一个商人。
值得一提的是,竞技足球向商业足球靠拢的转型期,并不能完全解释“70”一代的风生水起,还原到足球的根本,“70”一代也踏在了一项运动发展的契机之上。1950、1960年代的足球完全是靠个人能力解决问题的年代,节奏极度缓慢、战术相对落后。到了1970、1980年代,克鲁伊夫、马拉多纳等巨星的升空让足球变得更加精彩,但当70年代一批球员成长起来之后,足球真正在感官刺激上达到了极致。比赛的节奏更快、对抗更激烈、战术要求更高,同时也鼓励个人英雄主义的发光发热,而保护进攻球员的法规相继出台,比如禁止背后铲球,这一系列的因素都让“70”一代的当打之年变得精彩纷呈。这个年代产生了最多的进攻型球员,罗纳尔多、范尼、亨利、因扎吉、劳尔……无怪乎罗纳尔多在谈论C罗、梅西之争时会表示:“我那个时代的竞争更激烈。”
这是足球运动发展的一个转型期,个人与整体达到了完美结合。时至今日,因为足球运动的高度发达,个人再难逾越于整体之上,过分强调技战术与追求结果的功利主义已经让足球变得雷同,变得激烈有余、精彩不足。当人们谈论齐达内抑或鲁伊科斯塔冠以最后一个足坛舞者时,这不知是足球之幸还是足球之殇。任何一项运动都不能剥离人性之美,与这一代的其他人一样,“70”一代的球员也被赋予了与生俱来的使命感与责任感,那是一个把维埃里、阿内尔卡称为“候鸟”的年代,马尔蒂尼、吉格斯则被当作英雄般称颂,忠诚、坚韧……在商业大潮中,“70”一代用行动诠释了职业足球中最为稀缺的品质,然而也只有在这一代球员的职业生涯,人们才会谈论“忠诚”。随着足球商业化的不断进步,如今“忠诚”变得过时,社会似乎也不再以“忠诚”为荣,与所有的事物一样,在历史和社会的进程中,曾经的过往终究成为记忆。随着贝克汉姆们的挥手作别,他们这一代球员身上的林林总总才显得弥足珍贵。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