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勤毅
上海是全国最早实施学校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的城市之一。然而,多年来校园体育场地的开放遭遇种种尴尬锻炼的人多了,管理难;安全出了问题,担责难;居民锻炼持续性差,怎么办?对此,闵行区“发明”了几件法宝。
一张磁卡,门卫笑嘻嘻
傍晚6点刚过,从检察院退休不久的老李来到家附近的莘城学校,走进门房间,他掏出一张橘黄色磁卡在电脑前一刷。“很准时嘛!”门卫老丁说。
沿着250米的操场快走25圈,这是老李每天的“必修课”。一进校园,他的眼前就出现一幅社区居民健身的生动画面:教学楼前篮球场上,一群汉子大汗淋漓你争我夺;操场上,男女老少或跑或走,尽情享受着运动的快乐……
近年来,闵行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百姓健身需求,兴建了不少公共体育设施,但仍供不应求。像莘城学校这样,拥有一个塑胶跑道操场、8个篮球架、7片羽毛球场的“风水宝地”,自然不该闲着。值班老师王真亮告诉记者,学校几乎每天都是这幅景象,高峰时,前来锻炼的居民将近500人。
进出校园人流量大,守住学校的“大门”可谓任务艰巨。老丁将磁卡递给记者,“这个宝贝帮了大忙。”原来,这张卡是闵行“居民健康卡”,除了记录就医信息外,也是持有者的“健身通行证”:进出校门都要刷卡,全信息化操作,人再多也不怕。老丁告诉记者:“过去我们一个个问,然后用敲卡机,既不方便,居民也嫌烦。现在这样刷卡,进了多少人,谁超时还没出来,我们一看便知,再也不怕闲杂人等混进来了。”
一份保险,两方都安心
过去有学校遇到过这样一件事:一些外校学生来打篮球,因为争执互相动手,结果造成了人身伤害事故,最终家长闹到学校,学校办好事却没有好结果。如今,一份保险解决了这个问题。
“闵行区要求学校体育场开放时间每周不少于18小时,为了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我们想了很多办法。”闵行区体育局局长盛振华说。
闵行区以街镇为主体,为进校锻炼的居民办理保险,最高保额达10万元。“卡上的信息也能帮上忙!”莘城学校校长祁建敏告诉记者:“曾经有位来锻炼的老人身体不适,当时没人认识他,老人自己也说不清,我们无从下手。如今再遇到类似情况,只要一刷卡,他的信息就一目了然。”
除了买保险,闵行区体育局还与区教育局、区财政局、街镇等一起出力,推出许多为学校开放体育场地保驾护航的措施:区内拨出经费,招募志愿者协助学校保安,督促市民文明健身;派健身指导员纠正锻炼者的不良运动习惯;为学校保安、管理人员发放补贴等等。“如此一来,分外事变成分内事,工作动力也强了很多!”
一个点子,叫你不想停
不少市民锻炼是“3分钟热度”,如何让锻炼变成一种习惯?闵行区想出了“金点子”积分奖励。
居民的健身次数和健身时长都会被记录下来,通过闵行健康网可以查询到这些记录,增加健身成就感。更吸引人的是,这些记录都将成为积分,并最终化为实际的奖励。据了解,积分兑换的“奖品”包括免费观看体育比赛或文艺表演、免费到体育场所健身、优惠购买或免费获得体育健身用品等。有了奖励,居民健身热情更加高涨。
闵行区一方面吸引更多人来健身,另一方面通过各种媒介对健身人群加强文明宣传:向市民发放文明宣传册,为开放学校制作统一的科学健身提示牌等。“如今穿高跟鞋的没了,进校遛狗的没了,‘高音喇叭’也没了。”老丁笑着说。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