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消费的时代,当姚(明)隐刘(翔)伤,李娜几乎成为唯一的消费对象;当她法网次轮被马泰克淘汰,其技术、战术和状态又做不出文章,新闻发布会便成了唯一的消费场所。
以道德逻辑攻击她出位的个人风格,一个典型的悖论。李娜如果像你我一样,像绵羊般遵循人际交往的N个定律,她现在怎么会在罗兰·加洛斯?而该是在武汉备战天大的全运会吧!事实上在2011年加冕法网后,她也曾刻意求和,但每拔出一根刺就是一次自我绞杀,角色塑造得近乎完美,但非我。
好好一个上房揭瓦的天才,非要试着把自己装进世俗的笼子里,这两年她战力的下降有目共睹。当法网又开始戗记者,原形毕露,我倒觉得李娜找回了自己。要反弹了。当然,你们可以不信。
我们的大脑有很大的区域,储存着既定价值和标准的观念。以理性主义出发,仔细分析李娜的每一句话,都让人生气。但这就是李娜啊,你不能要求她又能打又会说。要不你找个知心大姐,去法网试试看。
提问是记者的工作,回答是球员的工作,这不存在谁惯着谁的问题。追逐李娜,既不是私人邀请,也不是国家任务,其实,是把她当一件商品,购之,售之,利益驱使。既然是生意,还真没什么可抱怨的。
我很理解李娜,不是因为有限的接触中,她从未对我不敬,而是深知她对胜利的渴望,依然犹如沙漠中跋涉之人渴望清泉。年过三十,已做到中国一姐,每年轻轻松松就有千万入账,以享受比赛为幌子,混着,维持江湖地位,哄记者们开开心,也已足矣。为什么一定要认真地拼命?
因为她始终有一个信念,就是不让自己在日后悔恨,在可能的时候没有尽力追寻。这一点,就够很多人学一辈子的了。
已有很多人对她失去信心,但她没有。所谓三十岁是什么大满贯的分界线,在她纯属扯淡,而且,去年小威正是以31岁高龄拿下温网冠军。她相信奇迹,所以在坚持。
外人,包括记者,关注李娜像刮彩票,更多享受的是刮的幸福感,但李娜本人,追求的是第二个大满贯冠军,尤其是法网。
一朵带刺的玫瑰,一棵奇异果,就这样,是爱是恨,随你。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