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心扑在校园足球上的老帅金志扬曾经感叹,日本和韩国“至少有五六十所北理工,在中国,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如今,又一次率领北理工征战喀山大运会,金志扬在接受新华社专访时坦言,北理工模式依然孤单,但还要继续坚持,因为传统足球人才培养的链条“三脱离”,无异于种树毁林。而相比于足球,老帅更加担忧中国青少年的体质。
一花独放没意思 摒弃“锦标”和功力
在本届大运会之前,金志扬曾3次带领北理工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而北理工队在中国足坛更是现象级,作为“学生军”在2006年冲到中甲之后,虽然连年苦苦保级,但依旧顽强地“活”到现在,在中国大学生联赛中他们更是战绩骄人,多次获得冠军。
“坦白说,北理工确实高出其他大学生队,我们一花独放没什么意思。这条路能不能走到底很难说,”金志扬说,“但我们既然参加职业联赛,就不会轻易退出。不然谁知道北理工?我们要宣传,中国运动员的培养体制必须走学校,而且这关乎学生的体质。”
在金志扬看来,作为学校体育的一个突破口,北理工模式就是要向社会传递一个信号。“秀才遇见兵,不赢说不清。如果你们赢球了,就能说明你们的观点:上大学可以踢足球,踢足球可以上大学;体育好可以上大学,上大学可以体育好”。
校园足球前路漫漫,金志扬也建议一定摒弃“锦标主义”和急功近利。“校园足球的成绩最好不要和利益挂钩,千万别以打比赛和夺冠军为目的。我们以前吃过很多亏,这样做的最终结果就是少数足球传统学校越来越强,而别的学校就不想组队了”。
“我们总是急功近利,所以就出现不道德的东西,以大打小,改年龄,最后就是用金钱左右比赛,”金志扬说。
校园足球听校长的
中国足球不行,特别是青少年基础差,中国足协挨的骂最多。但金志扬不这么看,他认为足协只是组织者和指导者,教育部门才是主导者。
“想让孩子踢足球?学校不听刘鹏(国家体育总局局长)的,也不听张剑(中国足协掌门人)的,而是听校长的。校长让踢,你才能踢,所以教育部应该起主导作用,”金志扬说。
青少年足球是根,联赛是本。金志扬认为,绝大多数的青少年都在学校中,所以校园足球才是根。而在这其中,大学足球是旗帜,中小学足球是基础。
金志扬还强调,学校足球不应以培养优秀运动员为唯一目标,而要推动足球运动的普及和发展,促进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无心插柳柳成荫啊,如果其他学校的足球水平真的发展了,人才自然也出来了”。
(小标题)职业培训体制“三脱离”
曾经在国安、泰达俱乐部执教并随米卢带领中国队打进2002年世界杯决赛圈的金志扬,对于职业队的人才培养模式非常熟悉。他指出:“我们的职业队一般分为一队、预备队、三队、四队,这种四级梯队模式,把10多岁的孩子圈在一个基地里,全力以赴练球,缺乏文化、家庭、学校的教育,这‘三脱离’阻碍孩子更进一步的发展,甚至有可能畸形发展。”
“现在一家一个孩子,要是送去踢球,按照现在的模式,十三四岁送到国安四队,6年后才有机会升入一队,而四队到一队的淘汰率差不多90%,到不了一队的干什么去?有那种踢野球的,帮人家单位踢比赛,200元一场,”金志扬说。
他还指出:“一个城市的球队,把这4级的100多名球员弄在一块,北京足球就靠这100人?这些人成天训练、不上学,实力必然比同龄的孩子强,这就导致没人愿意跟他们比,把包括学校在内的整个培养体系给破坏了。这就相当于种一棵树,毁一片林,而且这一棵树也不会茁壮成长。”
足球没上去不可怕 可怕的是全民体质
经过近10年对校园足球的专注,金志扬对于如今学生体质的普遍下降也十分担忧。他甚至直言:“足球没上去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我们民族未来的青少年的体质。”
根据2010年国民体质监测结果,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缓慢下降。
“我们的应试教育体制,决定了很少有学校对体育重视。我们民族的未来,我们的中国梦,由谁去实现?我们身体体质下降,开个运动会能死人,练个开幕式晕倒好多,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中长跑。所以,跟这些相比,足球不算什么,更重要的是我们全民族的身体素质,”金志扬说。(完)2013/07/10 15:18
此稿为新华社体育专线稿件,严禁转载。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