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岳连国 赵葳
正在俄罗斯历史文化名城喀山举行的第27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吸引了来自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万名运动员参赛。记者10日走进喀山大运村,近距离了解世界各地年轻人在这个临时家园内的生活。
(小标题)争先恐后当“火炬手”
喀山大运会村占地53公顷,建筑面积27·4万平方米,可以容纳1·3万人居住。大运村分国际区和居住区。国际区内的大运村最高建筑国际新闻中心是大运村办公场所,而功能完善的居住区则是各代表团成员的生活场所。
位于国际新闻中心二层的大运会博物馆因提供与大运会火炬密切接触机会而成为运动员、教练员和志愿者喜欢光顾的地点。他们手举曾在喀山大运会开幕式上使用过的火炬,摆出各种礀势,与同伴一起相互拍照,体验当“火炬手”的感觉。来自中国山东济南的一名志愿者在留言中写道:“感觉太棒了!让经典的瞬间传承下去。”
在拍照区,贴在墙上的照片和密密麻麻的纸条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些照片记录了运动员手持火炬的开心瞬间,纸条上的文字表达了运动员对喀山和俄罗斯的谢意和美好祝愿。一些运动员还向博物馆赠送了纪念章、运动服等物品,这些物品被存放在博物馆玻璃橱窗内。
(小标题)大运村的中国志愿者
在喀山大运会赛场和其他相关场所都会看到志愿者忙碌的身影,他们的周到服务受到世界各地运动员的赞扬。
在大运村国际新闻中心,记者遇到了来自中国湖南的志愿者钟晓玲。目前就读于喀山联邦大学的她在大运会期间主要负责为跳水项目运动员提供各类信息服务。
2011年,在湖南师范大学读大四的钟晓玲通过网上报名,申请成为喀山大运会志愿者。“在国际级别的大型活动中锻炼自己,增加阅历。”这就是钟晓玲报名的初衷。
后来,钟晓玲有机会来喀山学习,这使她原本困难的志愿者之路变得相对平坦。经过严格面试,她终于如愿以偿。
“大运会期间,我接触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同龄人,他们对我的工作感到满意并道一声‘Thank you’(谢谢你)时,我感到非常满足。”钟晓玲说,这份工作锻炼了她与人沟通的能力,使她结识了许多新朋友。
(小标题)大运村生活区面面观
喀山大运村生活区有20多栋住宅楼。从楼房外墙悬挂的旗帜可以了解到,哪个代表团在那里居住。中国代表团居住在3号楼内,在代表团团员任远陪同下,记者有机会参观了中国运动员的宿舍。
中国运动员基本每3-4人住一个房间。走进游泳队男队员房间,记者看到,10多平方米的房间内共住4名队员。来自清华大学的王凯峰和上海交通大学的许航刚刚从赛场归来,正在房间内休息。
王凯峰对记者说,他对大运村居住情况比较满意,俄方提供的饮食品种多,整个餐厅分为亚洲餐饮区、西餐区、清真食品区和麦当劳,他习惯在亚洲区进餐,有时也吃麦当劳。许航说,令他最满意的是在房间内能上网,这样与国内亲人联系就非常方便,他希望在比赛结束后能有机会逛一逛喀山著名景点。
大运村餐厅是临时建筑,可同时容纳3500人就餐。据任远介绍,餐厅每天只是在凌晨2-5点歇业3小时,因此就餐很方便。
大运村居住区面积大,为方便各代表团成员在村内活动,俄方投入了多辆电瓶车,同时还提供一定数量的自行车。居住区鸀树成荫,鲜花盛开,这里有排球场、篮球场、足球场,运动员们在比赛之余在这里组织友谊赛,既放松身心,也结交了朋友。
中国代表团副团长王晓毅在大运村训练区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与以往他所参加的历届大运会相比,喀山大运村在内部设施、居住条件、食品供应方面都是上乘的。
他说,俄方为举办本届大运会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进行了认真准备,服务热情周到,给人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大运会志愿者恪尽职守,服务规范,为协助各代表团解决实际困难发挥了重要作用。(完)2013/07/11 09:55
此稿为新华社体育专线稿件,严禁转载。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