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湖赛气象保障工作揭秘
早上5时多,徐亮就起床了,6时就要出发,他说应了那句起得比鸡早了。徐亮是此次环湖赛气象保障团队中的一员,也是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每天的工作地点就是那辆移动气象车,和他一起的还有一位同事。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在比赛前就到达赛道附近监测比赛区的天气变化,“高原上天气变化快,前一秒还是晴空万里,后一秒就是乌云密布,为了确保比赛的正常进行,必须及时得到赛道的天气实况,所以我们就得追着云跑。”
特派记者 白志标
本报张掖7月14日电
每天一睁眼就望天
“每天早上6点多出发,9点前就得在赛道附近把仪器设备都架好,因为9点要和省气象台连线会商。”徐亮说,选手比赛是10点开始,所以要提前把赛段上的气象条件告知组委会。事实上,除了他们所在的移动气象车外,整个赛段上还有多个流动观测点平均分布。这些流动观测点每隔一小时就会把天气实况发送给省气象台,由气象台汇总发给环湖赛组委会。
高原上气候变幻莫测,今年开赛以来,车手们仅遇到了两个好天气,其余都是在一会儿晴天一会儿雨天中行进。为了让组委会准确了解到赛道上不同地点的天气情况,环湖赛的气象监测就成了一项重要的工作。徐亮说,近几届环湖赛自己都参加了,每天一睁眼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天气如何,上了气象监测车后更是全身心盯着天上云彩的变化,“除了休息我们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车内度过。”
他介绍,比赛期间,移动气象台需要不定时向省气象台发送赛道的天气实况。当天气突变比如出现大雨、大风、低温时,需要第一时间和省气象台取得联系。因为高海拔地区一旦出现大风低温,很容易出现降雪,会对比赛造成极大影响。谈起这个移动气象台,徐亮颇为感慨,“环湖赛是2002年举办的,直到2007年之前移动气象台还是借兰州的,2007年那年我们才有了属于自己的移动气象台。”虽然跟了几年环湖赛了,但徐亮说自己从没有好好欣赏过比赛,“当选手经过气象车哪怕到达终点时,我们也没时间看,还要把接下来一天的天气展望做出来。”
吃在人后 睡在地上
与徐亮的工作地点固定不同,整个环湖赛现场气象服务组负责人雒福佐则是“居无定所”,按他的介绍,从2012年第十一届“环湖赛”开始,由青海省气象局新成立的省气象服务中心主要承担现场气象服务工作,省气象台、省气象信息中心、省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等省局直属事业单位以及相关州、地、市气象局等单位协调配合服务保障工作。“气象预测工作很辛苦,预报的压力也很大。”雒福佐说。相比其他公众活动的气象保障工作,环湖赛气象保障工作要艰苦许多。除了工作时间长之外,高海拔地区早上的气温通常是很低的,工作人员通常要忍受低温大风天气架设观测设备并采集数据。而在比赛结束后,雒福佐还要参加赛会每天的总结会,总结一天的工作情况。如此大工作的强度,吃住却是“靠后”,“大概四五年前,整个赛程中间的吃住条件都不太好,赛事把好的宾馆都提供给了运动员,我们只能几个同事轮换,因为工作关系吃饭都是等别人吃完再吃,睡呢没地方就一起打地铺。早上6时又要起床架设设备,那时外面店铺都还没有开门,没法吃早点,我们只能带点饼子填饱肚子。”他说,通过这几年的优质气象保障服务,加之和环湖赛组委会不断的沟通,这几年,气象部门的地位越来越高,气象保障团队也逐渐纳入了环湖赛组委会保障团队,住宿、吃饭等条件也明显得到改善。
环湖赛最怕雷电天
在“环湖赛”上,青海省气象局移动气象台、多普勒车载雷达、自动气象站等先进设备都投入到监测预报服务工作中。据了解,移动气象台由可视化会商系统、卫星接收系统和一部六要素自动气象站组成。在赛事现场,预报员通过卫星接收系统收集赛段沿途各观测点的实况数据,结合移动气象台在现场观测的天气实况。多普勒车载雷达的理论观测半径为300公里,在每段比赛开始前,提前布设到事先选取的制高点上,每10分钟向前线预报平台和省气象台提供一次当前赛段的天气实况监测。自动气象站则可以自动观测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俗等气象要素,并传输至青海省气象台,改变了以往人工观测精度不够,耗费人力等不足。
雒福佐介绍,这几年一批最新预报软件系统也投入使用,提高了天气预报的准确率。SWAN(短时临近预报系统)提高了青海天气预报员短时临近预报水平。中央气象台和兰州区域中心气象台的指导网站,也使天气预报准确率得到提高。青海气象部门建成的181个气象站,消除了气象监测盲区;对环湖赛影响比较大的雷电天气,气象部门也做了密切监测,密布在全省的闪电定位仪增加了环湖赛气象服务的“含金量”。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