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被中国社会看重的高考升学模式,已经成为中国青少年足球发展的“杀手”,它直接制约甚至扼杀了包括足球在内的多项体育运动的群众基础。中国足球持续低迷,原因众多,而其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不在于足球本身,而在于教育。最近几年,国内高校多位研究足球的学者发表论文,提出了上述观点。
校园足球日渐衰弱
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孙一副教授在《中、日、韩三国青少年足球培养体系比较研究》论文中明确指出,中国足球二十多年间,明显落后于日本、韩国,根源是足球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发生了偏差。日、韩大力发展学校足球及学校足球联盟,为本国足球人才的培养创造了巨大的“蓄水池”;反观中国,校园足球日渐衰弱,足球人才赖以生存的土壤不复存在。
孙一认为,当前中国校园足球及青少年足球举步维艰,原因有三:其一,体育部门和教育系统之间在青少年足球培养方面缺乏合作,没有实现足球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其二,升学率几乎已经作为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唯一指标,使得足球运动在学校的开展得不到整体上的支持;其三,受我国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望子成龙”成为公众的普遍认识,大部分家长不愿将子女送入成长率仅为0.42的足球运动员培养体系中,造成了足球后备人才的极度缺乏。
总之,高考体系对中国青少年足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目标是进名牌大学
上海著名的足球传统学校止园路小学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说:“从前家长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球星,而现在,踢球变成了接受更好教育的跳板,变成了成才的途径。”在止园路小学,近些年足球踢得最好的学生,往往文化课成绩也很优秀,这些学生小学、初中毕业以后就被输送到了一些市重点中学,3年之后顺利进入全国名牌大学,但一旦走完了这个流程,在足球上几乎就没有什么大的发展了。许多教练为这样的人才流失感到十分痛惜,但他们也无法剥夺学生通过另外的途径成才的权利,对此感到十分无助。
“其实我们不怪家长,有时候我们将心比心地想想,现在成才的渠道那么多,家长为什么一定要培养孩子踢球?再说现在踢球成材的几率实在是太低太低了,简直跟中彩票差不多,家长何苦要冒这样的风险?”一位足球学校的教练说。
那么,能否寻找到一条出路,可以让高考与足球不再碰撞,喜欢踢球的孩子也能找到一条升学途径呢?答案是有的。就在我们的邻国韩国。
足球崛起依赖校园
韩国青少年足球培养体系就以校园足球为主的,专门的足球学校并不多。韩国足协与教育主管部门密切合作,共同培养足球人才。目前,在韩国的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的纵向教育体系中,每个层次都有相应的足球联盟,譬如中小学联盟、高中联盟、大学联盟,而且每个联盟又都有自己的训练和竞赛体系,这个体系的运行已经持续了40年,由于体系运行规范,又受到各方关注,因此,到了大学这一级,其联赛水平就已经很高了,韩国队不少优秀的国脚,就是直接从大学被国家队选中的。这样一种体系,使得业余队与职业队自然衔接,为职业队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可说,近20年,韩国足球的崛起,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个完整的校园足球体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韩国对学生足球的支持,还体现在优秀运动员的升学上。在韩国,学生球员在从小学升初中、从初中升高中、从高中升大学时都有这样一条规定:在全国性比赛中进入前4名或者前8名球队的球员可享有保送权。这一措施,打消了家长的顾虑,孩子可以在校园内全身心地投入足球,今后即使当不成职业球员,也有机会获得优质教育资源。
从世界各国的足球发展历程来看,发展足球绝非足协一家的事。在当下的中国,尤其需要足协与教育部门共同推出政策。给喜欢足球的孩子多一点升学出路,或许是中国足球走出阴影的第一步。
本报记者 张炯强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