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要改一改了,从只为体育界锻炼队伍转向满足大众文化需求,观众绝非看台上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道具
上轮中超联赛,在南京奥体中心,江苏舜天主场迎战广州恒大,上赛季冠亚军之间的交锋吸引了58792名球迷到场观战。在北京工体,北京国安遇到积分垫底的武汉卓尔,竟然也有43221名观众来加油。仅这两场比赛,两地共有超过10万观众在现场看球,气氛之热烈令球员无不全身心投入,以“享受”这样的比赛环境。
在沈阳,全运会女排决赛也打到“生死存亡”的关键阶段,但看台上仅几百号人,有东道主球队出战的晚场比赛,上座率也不过五成。论竞技水平,女排比男足高得多,场上不乏世界级球星,竞争也足够激烈,为什么不叫座?
笔者以为,差异在于文化。看球人的心理不外乎几种:一是兴趣,不管双方水平如何,甚至不在乎谁对谁,因为喜欢一项运动,看球就像是过瘾;二是感觉,同样与水平和对手关系不大,要的是现场感受气氛,回来碰上熟人也好有个谈资;三是置身赛场,超越体育,把观赏比赛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状态,能成为搭起南京球场蓝色“海洋”和北京工体绿色“围巾墙”的一分子,能到球场去调节生活节奏,丰富生活色彩,从中得到其他方式难以替代的满足,实为一大快事。
全运会虽然被视为举国体制下国内体坛最高层次的竞技比赛,但各路选手备战数年,只求全运赛场搏个名次,缺乏文化内涵的充实和建设。这使得全运会越来越成为体育部门自家的事情,与社会大众的关注渐行渐远。
要说观赏,全运会比不过奥运会,要说参与,比不过草根比赛自娱自乐。社会发展带来人们体育观念的变化,单纯组织竞技的办赛观念已经落伍。对球迷来说,观赛况如过节,是一种文化消费。
全运会要改一改了,从只为体育界锻炼队伍转向满足大众文化需求,观众绝非看台上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道具。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