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杯足球赛激战正酣,中国男足连战日韩两队未尝败绩,惊呆了那些还在挂念国足的小伙伴。不过,仅靠场上的顽强拼搏精神,足以让中国足球有质的提升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24岁的前葡乙球队马夫拉队员张呈栋本周正式结束了4年的留洋生涯,回归中超,与劲旅北京国安队签约。如今,真正能在欧洲踢得上球的中国球员寥寥无几。
2012-13赛季,中国球员留洋人数多达31人,为近十年来最多,但无一人在欧洲五大联赛立足。从当年留洋大潮的掀起,到现在留洋球员纷纷回国效力,是中超的吸引力增加了,还是中国球员的竞争力降低了?中国足球如何才能像日韩那样,为豪门俱乐部源源不断输送人才?
现状
“留洋”热潮从高峰到低谷
中国男足兵败1997年世界杯亚洲区十强赛后,球员“走出去”的呼声再次高涨。在此背景下,中国球员的第一次“留洋”热潮蓬勃兴起——从1998年开始,杨晨、谢晖、范志毅、孙继海、李铁、李玮峰、邵佳一等人先后出国踢球,其中还不乏加盟德甲和英超俱乐部的球员。
2002年世界杯之后,中国球员的新一轮留洋热兴起,郑智、孙祥、董方卓等球员纷纷选择“西行”;随后几年,于大宝、李国旭、于海、石俊、蒿俊闵等球员也纷纷踏上“留洋”之路……
然而,随着中国足球特别是国家队实力的持续下滑,从2008年开始,中国球员开始大规模回流。甚至遭遇到了集体“退货”的尴尬——周海滨被荷甲埃因霍温“辞退”,蒿俊闵在德甲沙尔克04逐渐成为“边缘人”,于大宝在葡萄牙低级别联赛几经沉浮后回归中超,长期受到伤病困扰的邵佳一也选择回国。
2011年广州恒大的崛起更加剧了这一势头,孙祥和郑智回归后,海外球员里已经没有什么响当当的名字了。加上张呈栋的回归,中国足球留洋目前基本名存实亡。
王楚逆袭坐稳球队主力
中国的海外球员纷纷“回流”,在卢森堡埃施青年人队效力的小将王楚仍在坚持,而且还坐稳了主力位置,在最近的欧联杯资格赛中接连进球。
王楚1991年生于四川成都,从5岁接触足球开始,王楚就被视作极具天赋的未来之星。11岁,他就以40分钟颠球5207个的成绩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同年进入了中法德瑞足球培训中心训练;2004年赴法国试训,被梅斯俱乐部相中。2005年3月,王楚在法国U14比赛最佳球员评选中获得银球奖;同年参加欧洲U15锦标赛,被评为最佳球员。
2012年7月,王楚结束了与梅斯的合同后,加盟了卢森堡埃施青年人队,该队是卢森堡豪门级球队,夺得过28次联赛冠军和13次杯赛冠军。
本月6日,王楚打进了中国球员在欧联杯的处子进球,在创造历史仅仅五天后,他又在欧联杯客场取得关键进球帮助球队晋级。在《欧洲体育》看来,是王楚带领球队把握住了命运,“埃施青年人历史上从未进入过欧联杯正赛。本赛季,球队已经追平了队史最好成绩,王楚是球队名副其实的晋级功臣。”欧足联也在官网的新闻中,强调了王楚的制胜作用。
原因
回中超机会多“钱途”诱人
中国海外球员在欧洲赛场能打上主力的越来越少,回国后就不同了,不仅能踢上球,还能大有作为,何乐而不“回”呢?
张呈栋在海外征战四个赛季,前三个赛季,他共打入12个进球;上赛季由于出场次数锐减,进球数也是颗粒无收。于是,张呈栋前面的于大宝自然成了榜样。后者在欧洲足坛不受待见,回到中超却是香饽饽,更在国家队占有一席之地。
张呈栋的境遇在中国海外球员中还算好的,有些球员一个赛季也得不到几次出场机会,逐渐被边缘化。对于24岁的张呈栋来说,更看重的是稳定的出场时间和锻炼机会。因此,他更愿意加盟一支有实力竞争冠军的中超球队,一来比赛质量有保障,二来还有机会在亚冠赛场上展示自己。
不过,并非每位“海归”都能有好的落脚点,当年被老爵爷弗格森相中加盟曼联的董方卓,如今也只能在中甲联赛上继续自己的职业生涯。
“海归”回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超俱乐部向他们开出了诱人的年薪。张呈栋选择了国安,同时也获得了国安的顶薪。广州恒大去年为了得到黄博文,向全北现代支付了200万美元的转会费,并给予黄博文700万元人民币的年薪承诺。并且这700万元的年薪还不包含赢球奖金,远远高出黄博文在全北现代所得。此前,广州恒大已高价从海外“回购”了郑智、孙祥和冯潇霆。
“球商”不高在外难打主力
中国球员纷纷回归后,留守卢森堡并坐上主力位置的王楚靠什么继续坚持?除了球技上佳,“球商”高也是关键。
卢森堡埃施青年人队俱乐部秘书处专员克里斯蒂娜认为,一些中国球员无法适应欧洲赛场的原因并非是“技不如人”,而是缺乏极强的适应力以及出色的语言沟通能力。“球场上的技术固然重要,但是和队友的沟通与交流,以及迅速融入球队的能力同样是一名球员能否在队里站稳脚跟的关键。”克里斯蒂娜说。
在她看来,论球技,王楚并不一定能超过许多欧洲球员,但他的适应和沟通能力极强。“王楚在这两方面都做得很好。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生活中为人友善,很有人格魅力,这样的球员怎么能不受欢迎?”克里斯蒂娜表示,中国球员要想在海外立足,除了要提高球技,还要懂得提高“球商”。
对比
日本队海外球员量多质好
在亚洲足坛,中国男足远远落后于韩国和日本,这种差距从三国海外球员的数量和质量就可以看出。
31比107比133,这就是截至目前中日韩三国足球留洋球员的人数比例。中国球员留洋数量不到日本的三分之一,甚至不足韩国的零头。日韩留洋球员不仅数量上全面压倒中国,质量上也远远超过中国。当韩日众多球星在欧洲主流联赛站稳脚跟时,中国的留洋球员却大多只能在非主流联赛打拼。
看看上月日本队征战联合会杯的名单吧:23人名单中,有14人在欧洲效力,其中又有11人来自五大联赛。德甲成为了日本球员最集中的地方,总计多达8人。此外,香川真司效力于曼联,吉田麻也在南安普顿,长友佑都则在国际米兰。本田圭佑效力的中央陆军,也同样是豪门球队,目前,AC米兰对他有意。
这是一份让中国球迷艳羡不已的名单,但又并非是日本队的全部。联合会杯上,远藤保仁、今野幸泰、前田辽一都占据着主力位置,目前3人均效力于J联赛。中村宪刚替补出场两次,栗原勇蔵首发一次。能够放着多名从五大联赛回来的球员不用,在亚洲,日本队是独一家。
日本旅欧球星不仅层出不穷,而且后继有人,据意大利媒体报道,乌迪内斯和帕尔马相中了日本新星小川庆治朗,还有英超俱乐部希望收购这位20岁的日本右边锋。西班牙媒体近期也详细报道了目前正在巴萨拉玛西亚青训营训练的“日本梅西”久保健英,这位小球员今年只有11岁,是巴萨U12队的头号球星,前途不可限量。
韩国“年轻一代”风起云涌
提到韩国的海外球员,之前最具代表性的就要数朴智星和李荣杓等人,但现在随着他们年纪的增大,已经不在欧洲顶级联赛的豪门球队效力了。朴智星从曼联去了女王公园巡游者,而李荣杓则只能在沙特联赛栖身。在博尔顿的李青龙也因为一次受伤而鲜有出场机会。
如今,韩国球员真正让世人震惊的是他们的年轻一代。具滋哲、孙兴民这些年轻球员已经在德甲联赛中站稳了脚跟,而且都占据着球队的主力位置。在朴智星这位亚洲之王逐渐老去之后,先是日本的香川真司抢去了他的亚洲一哥的位置,目前具滋哲、孙兴民等年轻球员也渐有取代朴智星之势。
另外,在法国、荷兰、俄罗斯、瑞士等欧洲的二级联赛中,也有很多韩国球员的身影。
还有不能忽视的一点,在本赛季的日本联赛中,J1联赛中有22位韩国球员,J2联赛有24位韩国球员。可见,韩国已经成为了日本联赛最大的外援输入国。而目前还没有一名中国球员登陆日本联赛。
前景
“体教结合”成功案例姗姗来迟
后备力量严重不足是中国足球全方位落后的重要因素,而体制的缺陷是制约我国足球俱乐部后备人才的主要原因。
早在10年前,中国就已经没有再举办全国性质的小学生足球比赛。前任足管中心主任韦迪曾表示,每年拨款6000万支持校园足球发展,但正如一位基层教练所说:“全国这么多学校,到我们手中估计也就只能分到几千块。”
“体教结合”的方针提出至今已近50年,成功案例也姗姗来迟。本月中旬,中国U22男足前锋王上源签约比利时豪门克鲁日俱乐部,几乎让他一夜之间成为了中国足球最闪耀的明星。令人惊喜的是,王上源从未经历过职业运动队的训练,而是从业余俱乐部——人大附中三高俱乐部进入职业足坛的。不仅球踢得出色,也是“高材生”。
王上源的成功特例,折射出了中国的教育机制与职业体育不可并存的尴尬,也让人看到“体教结合”的方针在中国并不容易实施。不过这也许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新思路,究竟是“体教结合”更为合适,还是“教体结合”更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在培养职业运动员的道路上,是竞技素质更为重要,还是道德与文化水平更为重要?
俱乐部急功近利青少年仍荒废
中国足球职业俱乐部后备人才培育现状,是行政力量推动的培育机制与足球的市场化脱节。
即使1993年日本足球转入职业化轨道,但他们依旧大力开展校园足球和狠抓俱乐部青少年梯队建设,反观中国在1994年开展职业联赛后,业余体校制度从此成为了历史,青少年球员的培养任务交给地方俱乐部,但俱乐部大多急功近利,青少年培养犹如一片废弃的荒田。
日本校园足球不是纸上谈兵,抑或带有长官性质的面子行为,它的“职业化”和“正规化”值得我们学习。
每年的七八月份,日本都会进行U12“全日本少年足球大会”和U13-U15年龄段间的“全日本中学生足球大会”,先在全国48个县区内进行比赛,冠军队伍代表本县参加全国赛。U15-U18的年龄段,参加的是“全日本高中足球联赛”。每年有一万多所小学和一万多所中学参赛,参赛人数达到几十万人,而高中足球联赛在日本的影响力非常大,这项赛事从1916年开始创办,今年的第91届决赛,有近5万人到场观看。
中国人口众多,足球苗子肯定不少。但对青少年而言,现阶段的成绩是次要的,关键是培养人才。如果急功近利,即使利用各种手段出了成绩,将来的受害者仍然是中国足球。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