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之后,1954年联邦德国队在世界杯决赛中击败如日中天的匈牙利,创造了“伯尔尼奇迹”,据说这大大地鼓舞了德国人的精神,有力地帮助联邦德国在经济方面的“复苏”。可惜的是,近年来有知情人透露,在决赛结束后,联邦德国队更衣室内被发现有大量空药瓶……
本报记者 李志刚
《德国禁药秘史》掀起波澜
要说德国人,可真是够狠的,不仅敢“做”,而且善“瞒”。近日,《慕尼黑日报》刊登消息,称一份名为《20世纪50年代至今德国禁药秘史》的专题报告正浮出水面。该项目是由柏林某大学一个专项研究小组历经3年多时间调研、分析、整理编撰而成。由于报告涉及多达50多位当事人且均有口供为证,因而具有极高的可信度。该报告称,1960年杀入欧洲冠军杯决赛的法兰克福队、1970和1974两届世界杯联邦德国队当中,都有人服用禁药。这简直是要“毁三观”啊,1974世界杯,联邦德国夺冠,领军人物是“足球皇帝”贝肯鲍尔;在决赛中输球的是荷兰队,“绝对巨星”是克鲁伊夫,这笔账可怎么算?
禁药丑闻屡禁不绝
近年来,体育界兴奋剂丑闻不断。从“自行车车神”阿姆斯特朗坠落神坛,到牙买加短跑奥运冠军坎贝尔药检阳性,再到男子飞人鲍威尔、盖伊同时栽进“尿罐子”,这自然让人开始怀疑体育人生之中“还有什么是可信的”。
为什么要服用禁药?自然是想为了取得好成绩。在西方世界里,男性运动员往往被塑造为男人中的男人,他们承担了大众心目中骑士、圣人、斗士的角色,在力所不及的时候,这些运动员需要一些“帮助”。“二战”之后,一些国家为了在体育战线上“说明问题”,有组织、有系统地安排运动员“吃药”;而在过去的20年里,“禁药”问题愈发严重,这是因为体育产业体系需要“神话”的存在,其“原材料”正是优秀的运动员。
利益诱人因此铤而走险
体育产业带来的利益非常诱人,优异的成绩能让运动员“乌鸦变凤凰”,摇身变成富翁,依附于他们的团队、赞助商、赛事组织者也都将各获其利,大家发财,快哉快哉。当然了,拿人钱财,替人消灾,有时候就得有人站出来“顶雷”——2005孙英杰药检呈阳性,据于海江介绍,他听说孙英杰比赛太累,作为孙英杰的“粉丝”,便将自己在一公共厕所捡到并平时服用的药物胶囊(大力丸)取出几粒,放进孙英杰饮剩的猕猴桃果汁瓶中。于海江是谁?是孙英杰的教练王德显介绍过来的“业余运动员”。在利益面前,这些人强烈地挑战了所有观众的想象力,他们侮辱了体育。
是“补药”还是“禁药”
据说,在职业体育界,兴奋剂的使用存在一定的普遍性,而且兴奋剂科研早就是各国体育科学界的“必争之地”。日本和美国一直致力于兴奋剂的开发,在国际上“遥遥领先”。由于新型兴奋剂只有被广泛使用后,才有可能被列为“禁药”,在那之前,只是“补药”,日、美那些不断研究出来的“补药”自然是“财源滚滚”,等别人也能生产这些“补药”了,好吧,它们就是“禁药”了,人家再从库存里拿出更新的销售……
当一切都成为“生意”,人们便会失去禁忌,这非常可怕。国际田联主席迪亚克说,与兴奋剂的斗争是“永恒”的。只要利益存在,就总有人愿以身试法。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