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确实是个才女。我们去台湾参加炎黄杯围棋赛时,台湾棋院送给我们大家的礼物就是她的书法。——华以刚(中国棋协副主席)
这孩子有潜力,脑子转得特别快。 ——阮云生(黑嘉嘉恩师,湖北省围棋队主教练)
她是围棋界的传奇,也是围棋界的惊喜,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绝不仅仅是因为外在的美丽,在并不肥沃的土壤上扎根生长,而迎来怒放的围棋之花,这当然要感谢天赋的恩赐,但一路走来的甘苦唯有自己知晓。——《围棋天地》杂志
早报记者 朱轶 如果说围棋最充分体现科学、竞技与艺术的整合,那么来自中国台湾的混血美女(父亲澳大利亚人)黑嘉嘉更像是黑白世界里的另类天使。
在纹枰论道的世界里,她成长于美国这样的“围棋荒漠”,求学于网络;她是兵圣杯世界女子围棋赛亚军,又是世界智力运动会围棋形象大使,入围了梦百合杯本赛的女棋手,同样也是广告红人;而在她热爱的黑白世界里,她也是一位快乐的天使,超然于压力和胜负,简单至真地享受围棋的快乐。
当一颗淡然平静的心跌落到尘埃里,自然会具备打动周遭一切的力量,她就是19岁的混血棋手黑嘉嘉,她说她的围棋就是两个字——快乐。
昨天,在梦百合杯赞助商恒康家居的帮助下,早报记者对黑嘉嘉进行了一次近一个小时的采访,从她的学棋经历,到如何看待围棋,无一不谈。
凌晨三点起床上网学棋
在纹枰的方寸之间,黑嘉嘉很早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黑白人生。6岁的她从看姐姐与妈妈下五子棋开始,便沉溺于黑白世界中一发不可收拾。
两年的围棋学习让她在八岁时就决定未来要做一位职业选手。理由简单至极,“当时对职业围棋的概念就是每天都能下棋,还能把它当做职业,那时觉得只要每天下棋就会很高兴。”
小女孩早年执着的梦想,启蒙老师周可平是反对的,因为台湾的围棋环境并不好,对局费不高,走这条路很辛苦。
带着些许茫然,11岁时她与家人移居美国圣地亚哥。来到围棋的荒漠,没有了一周一两次的围棋课,没有了悉心指点的围棋老师,黑嘉嘉却发现内心那颗向往黑白的心跳得愈发强烈,“没有了围棋的环境,自己反而更想下棋,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真的很热爱围棋。”
也是在那时起,她开始在弈城网上下棋。如果比赛北京时间8点开始,那就意味着她需要在凌晨3点起床。“其实并没有太夸张,差不多一周一次。”
女儿的努力和执着,妈妈黑南萍看在眼里,也默默支持着女儿,“试想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可以在凌晨3点多钟起床,为的是她最爱的围棋,这样的自律程度连我自己都比不上,又岂有不成全她的道理?”
围棋教会了黑嘉嘉很多人生的道理,也让她比同龄人更懂得合理分配时间。所以她一放学总会先完成功课,“我不会为下棋而忘记功课,写完功课后就开始在网上下棋,然后晚餐,看会电视继续下。”当然,没有老师的她也会向网上的高手求教。这样简单而热烈的心也让黑嘉嘉为网络高手所知晓,不少人都会尽量安排与她对局,也会在网络上指点她。
或许是冥冥中早就写就了她与围棋的缘分,黑嘉嘉的妈妈祖籍河南邓州的黑白洼村,整个村子只有黑白两个姓氏,而黑嘉嘉的黑白人生也早早埋下了伏笔。
拒绝成为花瓶选手
与围棋的不解之缘也让黑嘉嘉决定尝试进入职业棋手的大门。13岁的时候,在妈妈的陪伴下,黑嘉嘉来到武汉的道场学棋。当时住在武汉阿姨家的黑嘉嘉在三个月的学棋时间里,学到了更多的围棋技艺。那份简单的快乐甚至感染了妈妈。
“三个月的时间对我帮助很大,一点不觉得苦,反而感觉特别兴奋,因为有对手可以面对面下棋。”黑嘉嘉自嘲那时候连棋子都很少拿,甚至都摆不好。就这样早上9点开始直到下午4点,她贪婪地汲取着黑白世界的奥义。
那一年,黑嘉嘉第一次参加有着围棋高考之称的中国围棋定段赛,在90多位参赛者中排名第20,无缘定段,“爸妈从未给我太多压力,我就当来玩玩,自己也不会太期待。”所以当得知定段赛失利时,黑嘉嘉只有一个想法——自己棋力未到,“其实第二年(2008年)参加时,自己也觉得棋力不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黑嘉嘉给了自己一个三年之约,“如果三年还未定段的话,就回美国读书,围棋依然可以当做爱好。”她说自己从来不会考虑太多的东西,因为不当职业棋手也可以下棋。
也恰恰是这样的心态,让她在第二次参加定段赛时脱颖而出,以女子组第二名的成绩成功定段,成为中国围棋界首位职业混血女棋手。
这个热爱平静、简单生活的女孩擅长琴棋书画,这些中国文化底蕴的东西给了她更多波澜不惊的气质。所以当娱乐圈向她抛出绣球的时候,她选择了拒绝。即便是“美女棋手”这样并不夸张的称谓也令她有些避之不及,每每谈及于此,她都会垂下头,“从小妈妈就会和我讲漂亮没有用,重要的是实力。外界的关注会让我更加努力,我不想成为一个花瓶。”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