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第十二届全运会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运动员跨区域流动,也就是所谓“转会”现象也引起了广泛关注。新华社记者通过广泛调查采访,总结了全运会“转会”的三种形态,希望构建全运转会的立体图景,并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乒乓“黑马”转会制造
在国家体育总局对运运动员的区域间流动的表述中,宗旨是“更好地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调动全国体育系统的积极性,使各地区、各部门的优势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充分发挥各方面在管理、训练、科研、保障等方面的优势。”
未满18岁小将胡丽梅,却在人才济济的中国女乒占得一席之地;她在从未参加任何正式国际比赛的情况下在今年三月“直通巴黎”世乒赛选拔赛上一战成名——两次击败丁宁,赢得一枚世乒赛女单入场券,胡丽梅是国球这些年发掘出的最大“黑马”。
出生于山东的胡丽梅,早早被八一队相中,四年前,一纸交流协议让她成了河北队的一员。四年间,年少的胡丽梅就代表河北队在国内赛场上拼杀,获得了很多同龄人难以想象的比赛机会。胡丽梅的飞速成长,这桩转会显然提供了“助推剂”——这位腼腆的姑娘坦言,如果不是在河北队,她不会有如此多的比赛机会。
“这几年交流到河北队给我的机会很多,如果我代表八一队的话,前面有很多大的队员,比赛机会肯定相对少一些。”胡丽梅说。
“削弱补强”转会的无奈
贵州是中国的拳击大省,中国国家拳击队训练基地就位于贵州省清镇市,这里曾走出了邹市明等一批中国拳坛的明星人物。在邹市明转战职业拳坛之后,贵州仍然涌现了一些优秀的拳击苗子。
不过,在本届全运会中,贵州省拳击队的阵容却让人看不明白:此前一直代表贵州参赛并取得不错成绩的常勇和吴中林等人都没有出现在此次全运会贵州队的阵容中,取而代之的是一帮“90后”的小将。
本届全运会,常勇、吴忠林等人的缺阵让贵州完全失去了竞争金牌甚至奖牌的优势。在四年前山东全运会仅仅获得3金5银3铜的贵州,拳击项目贡献1金1铜,无愧是贵州的拳头项目。然而,本届全运会,在各地体育部门拼命挖人补强之际,贵州队却把自己优势项目的最优秀的几名运动员拱手相让,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原因?
贵州省体工大队负责人向恩友告诉记者,常勇的这份交流合同是四年前签订的,当时常勇还很年轻,成绩并不是十分优秀,再加上教练张传良也到了上海,所以两个省市之间的交流就非常多。向恩友透露,常勇打完这届全运会就会回贵州。
记者了解到,常勇、吴忠林等人的确在张传良手下训练,在这位传奇教头赴上海后,他们也转投上海。对本身就没有多少夺金点的贵州,常勇和吴忠林等人的出走的确可惜,但也折射了西部省份难留人才的一种无奈。
而一位西部省份的体育官员在与记者聊天中谈到的另一种情况却更加让人哭笑不得。
“对于拳击、体操、跳水这种计分、记点项目,人家裁判让你‘牛’你就牛,不让你‘牛’你怎么也‘牛’不起来。”他说。
他坦言,虽然有些无奈,但所以对于一些比较‘弱’的省份,自己的强项也不一定就能出成绩,所以交流出去反而是比较好的结果。因此,全运会的“转会”中经常可以见到“削弱补强”这种怪异的现象。
业内人认为,这也正是造成全运“马太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掌握了更多资源的体育强省能够或多或少在判罚方面施加影响,但对于一些无法享受优待的西部弱势省份,与其眼看着一手好牌没法打出去,还不如送给更加有势力的地区以换取一些经济或者其他项目人才交流的补偿。
竞技体育人才交流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地区间的平衡,而这样从弱向强的转会,强者恒强的“转会”,恐怕违背了管理者的初衷。
投机转会造“东道主定律”
在辽宁全运之前的连续四届全运会上,东道主上海、广东、江苏和山东全部获得金牌榜榜首:九运会广东获得69.5 枚金牌,比其在八运会多了45 枚金牌;十运会江苏获得56 枚金牌,比九运会多21.5 枚;十一运会山东狂揽63 枚金牌,超过其十运会的21 枚……“东道主定律”演绎了一个长达12年的“东方不败”神话,让人咋舌。
2008年,辽宁省体育局下发的一份名为《辽宁省引进优秀奥运项目竞技体育人才办法》文件中规定:“引进的运动员视运动水平高低可给予输送单位20-40万元的培训费;短期交流的运动员,可视情况给予输送单位相应的培训费。”
“一冠三金”的振兴三大球条款也让辽宁找到了获取金牌的“杠杆”:巴特尔加盟、张庆鹏和吉喆终归故里,本届全运会辽宁男篮可谓阵容豪华,加上东道主主场作战的优势,成为冠军最有力的争夺者之一。
据辽宁本地媒体报道,2009年,辽宁体育在9个大项、100多个小项上处于空缺状态。而四年后的全运会,辽宁代表团一口气参加全部31个大项的比赛。
在东道主周期这四年,辽宁体育可以说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而在全运会后,这些引进的项目是否能够得到持续、良性的发展,还要打一个问号。不过公平的讲,十二运周期的辽宁只是延续了这种东道主一直以来的“惯性”,而且,因为国家体育总局严把注册关,出台《全国运动员注册与交流管理办法》,规范运动员的交流活动,还抑制了部分“投机冲动”。
全运会东道主聚集更多的资源无可厚非,而短期引进交流运动员、迅速将弱势项目转化为优势项目的做法,也能够提升东道主地区竞技体育的发展,甚至从一定程度上带动该项目在该地区的普及,增加该项目的后备人才。不过,如果把目光放眼全国,把尺度拉得更长,这种“孔雀东南飞,四年一徘徊”的“东道主投资”做真得能够让整个中国体育有所受益吗?这个问题恐怕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参会采写记者:王浩明、李放、吴书光、张寒、何军、汪伟)(完)2013/09/04 19:00
此稿为新华社体育专线稿件,严禁转载。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