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十二运花样游泳双人自由自选赛季军获得者蒋文文、蒋婷婷举行个人新闻发布会,质疑昨天晚上的比赛存在暗箱操作。而从昨天晚上事发到今天文婷姐妹举行个人新闻发布会,直至记者发稿,组委会都没有任何回应。文婷姐妹含泪“申冤”,官方沉默失声,让这件事持续发酵。
在4日晚举行的花样游泳双人自由自选赛决赛上,预赛获得第一的文婷姐妹最终仅获得第三名,而东道主辽宁选手黄雪辰、吴怡文用预赛时的同一套动作,却增加2.2分,一举夺得金牌。文婷姐妹认为裁判判罚不公,并提出申诉。在申诉无果之后,文婷姐妹没有出席颁奖仪式和新闻发布会。
在今天的个人发布会上,文婷姐妹提出了几点质疑。一是在这个全运会周期内,她们囊括了所有全国比赛的冠军,来辽宁比赛时发挥得也不错,预赛她们排第一、广东第二、辽宁第三。二是辽宁队主抓集体项目而非双人项目,结果辽宁前两项均未夺冠,赛前有传闻称,辽宁队要在花游争金。三是文婷姐妹认为,她们的动作几乎没有任何失误,辽宁队双人在预赛决赛使用的是同一套动作,预赛时排在她们之后,结果决赛却比预赛多了2.2分,这一巨大分差在国际大赛几乎是第一和第八的区别,辽宁队95.851分的成绩甚至能与俄罗斯的世界冠军组合媲美。四是文婷姐妹申诉时,竞赛委员会要求她们拿出证据,证明裁判判罚有误,她们希望能有第三方仲裁介入,判断评分是否严谨公平公正。
谈起昨晚的比赛,文婷姐妹一度落泪,她们说,她们投入花游运动20年,有深厚的感情,不是非要拿冠军,但她们认为比赛可能存在暗箱操作,希望能够帮助花游往好的方向发展,不希望让练花游的小孩子和喜爱花游的体育迷对这项运动的健康发展失去信心。
花样游泳是一项比较专业的打分项目,除了一些基本的观感,普通观众无从判断,而裁判在评判一个运动员的表现时必然会有主观因素的存在。每个裁判观看的角度不一样,感受也会不一样,每个裁判最后打出的分数存在差别,每一项打分比赛项目都存在这种现象,也是正常合理的,关键是如何把这种差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在本届全运会上,组委会已经在柔道、击剑、跆拳道等容易产生争议的比赛项目上采取录像回放的技术手段,裁判、运动员、观众都能现场反复观看争议判罚,裁判根据录像回放更改判罚或维持原判。到目前为止,这三项比赛都鲜有争议。现代科技的发展,为体育比赛提供了越来越便捷和精细的服务,也为保证比赛更加公平公正提供了可能,关键在于组织者愿不愿意有所作为。也许东道主辽宁选手获得冠军完全凭借的是自己的实力,但是,现在却备受质疑。花样游泳双人自由自选赛虽然决出了冠军,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赢家,这种争议对花样游泳运动更是一种伤害。
令人纳闷的是,花样游泳比赛已经结束一天,各方言论猜测四起,却始终没有听到官方正式的回应。如今的全运会已经不再仅仅是纯粹的体育比赛,一块金牌不仅关系到运动员、教练员的前程、利益,也牵扯着各省市的利益。有利益牵扯的地方,往往就会伴随着争议。如果争议无法避免,管理部门便该及时发声。可惜,当花游决赛打分迷局、自行车队员参赛资格之争、赛艇选手遭遇桨盘断裂“意外”、罕见的两艘赛艇“同时撞线”是不是为了照顾东道主的利益等争议事件发生时,我们往往只能听到当事者和各路媒体的声音,而最应该及时表态的主管部门却屡屡失声。
全运会上的争议事件,常常被冠以“黑幕”的大帽。其实,很多事件只应该停留在争议层面。这些争议往往牵扯到一些专业竞赛知识,讲清楚的话本无问题,但如果主管部门不发声,外界很难得到一个相对公道的结论。但恰恰是因为官方的失声,才导致越猜越乱、越传越黑。任由其发酵之下,负面能量便越滚越大,给运动员、给赛事本身都会造成不小的困扰。有争议不可怕,关键是官方要学会应对。出现争议之后,最需要的是官方在第一时间直面争议,给出客观权威的解释,给公众一个交代。
之所以“慎言”,其实是当前整个社会的通病。长期以来,包括体育界在内,由于“对上不对下”的评价体系,主管部门往往只知道对上负责,却不知道如何面对公众和媒体。在“社会”这堂课上,他们缺的课实在是太多了,因此不管是话语体系,还是应对心态,总是显得和公众的期待格格不入。
其实,有时候把话说开了、把事情说透了、把盖子揭开了,人们自然会发现,下面并没有藏着什么。但正是因为“有关部门”长期习惯于捂着盖着掖着,才会让人心生疑窦。公开、透明地面对争议,把一切摊在阳光下,需要补上这一课的,不仅仅是体育部门。 特派记者 林华维 董 晨 孙 庆
(5日沈阳电)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