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9月6日体育专电 新闻分析:选材难、成才慢、技术精 中国蛙泳辉煌难再现
新华社记者周欣 吴书光
中国游泳在历史上曾经盛产“蛙王”,近10年来出现过像奥运冠军罗雪娟、世界纪录保持者齐晖这样的“蛙后”,然而如今中国游泳在国际大赛中的“瘸腿”项目就是蛙泳。5日,沈阳全运会男子100米蛙泳冠军谢智的成绩进不了游泳世锦赛前八,6日女子100米蛙泳金牌得主赵瑾的成绩在世锦赛上只能排在第八位,与立陶宛的世界冠军、世界纪录保持者梅卢提特相差近3秒。而四年前的济南全运会,齐晖的冠军成绩1分05秒47,放在今年世锦赛也可以收获铜牌。中国蛙泳怎么了?为什么距离世界顶级水平越来越远?!
在沈阳全运会期间,新华社记者采访了国内业内人士和目前在辽宁队执教的瑞士籍澳大利亚名帅威德玛,他们不约而同地指出:蛙泳选手人数少、选材难,具备蛙泳感觉的选手就稀罕了。
“小孩子都去游自由泳了,上场机会多嘛,谁还来游费时费力、表现机会少的蛙泳。我们很难找到条件好、又有蛙泳感觉的队员,”浙江队教练楼霞无奈地说,她是奥运冠军叶诗文的省队教练,而叶诗文当年的主项正是蛙泳,后来才慢慢发展了混合泳选手。
叶诗文屡屡在混合泳中用蛙泳来追赶其他对手,在自由泳绝地反击就是凭借出色的蛙泳和自由泳。
众所周知,游泳比赛中自由泳最受青睐,项目设置最多,从50米、100米、200米、400米到女子800米和男子1500米,5个单项,再加上两个自由泳接力以及混合泳接力中都有自由泳。最多时可以游八个项目,所以自由泳为主项的选手最忙碌、也最幸福——参加更多比赛,得到更多锻炼和露脸的机会。
而蝶泳、仰泳和蛙泳只有100米和200米2个单项比赛,即使加上混合泳接力也才三个项目,所以很多运动员和教练员就扎堆儿以自由泳为主项,其他三种泳礀为主项的选手规模越来越萎缩,尤其是蛙泳。
很多人初学游泳时都是以蛙泳开始,以为蛙泳是最简单易学的泳姿,其实蛙泳是“入门易、游好难”的技术活儿——不同于另外三种泳姿,游蛙泳时四肢始终都在水里,一定要最大限度的减少阻力、增强前进力,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运动员成才的时间也更长。
选材难、技术要求高、成才过程慢,这导致了中国蛙泳尖子选手奇缺,成绩始终停滞不前,尤其是女子自从罗雪娟和齐晖退役后出现了倒退现象。曾经有一些蛙女让人眼前一亮,比如山东的王群,浙江的陈慧佳、上海的孙晔和季丽萍等人,但因为各种因素始终没能站上世界大赛的最高领奖台。
叶诗文的国家队教练徐国义一直有心培养“蛙女”,可惜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可惜啊,我还没有看到有蛙泳感觉的苗子,”徐国义感叹说。
有没有可能从其他泳礀“转项”游蛙泳的好苗子呢?
“有可能,比如毛飞廉。但是太难了,游什么项目都需要有那种感觉,不是随便一个选手就可以转项游蛙泳的,”徐国义说。
浙江选手毛飞廉此前是自由泳和混合泳主项,曾在2011年全国锦标赛中,与孙杨、汪顺、施浩然合作收获男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金牌,同年的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他摘得200米个人混合泳银牌。然而2013年4月全国游泳冠军赛,刚刚改练蛙泳三个月的毛飞廉就以2分11秒16打破全国纪录并夺得200米蛙泳冠军。从自由泳接力、混合泳再到蛙泳单项的全国冠军,如果能够早点挖掘自己身上的蛙泳潜力,毛飞廉会不会飞得更高?!谁也不知道答案,因为没有“如果”。
威德玛曾经带出过澳大利亚的女子短距离自由泳和女子蛙泳奥运冠军,如今在辽宁队担任技术顾问。在他看来,中国的蛙泳要想冲击世界,首先要从技术着手。
“普遍来看,我发现中国蛙泳选手的技术还需要改进,他们太急于用小臂单独的力量去划水,世界趋势是利用小臂、大臂、肩、背、腰和腿的协调发力,这是一个传动的过程,绝不是单纯的上肢划动。这和孙杨出色的自由泳技术原理是一样的,他就是协调用力,不是单一的胳臂力量。”
威德玛的辽宁弟子刘晓宇在女子100米蛙泳中名列亚军,这让他很遗憾。“刘的技术有时候能够协调用力,但在比赛中却做不出来。蛙泳需要技术做保证,其他泳姿也是如此,”威德玛摇着头说。(完)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