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0月29日,高挑的身段、诱惑的眼神、娇美的脸庞,当然还有“销魂”的叫声,这些元素构成女网美艳女皇莎拉波娃。然而下赛季,很多球迷只能欣赏“无声版”玛利亚,还有“沉默版”的阿扎伦卡。为何?因为WTA方面已经确定,将在明年春天开始试运行“禁止球员喊叫”的规则。
“啊、啊、啊……”伴随着一阵阵急促而尖锐的叫声,是莎娃一拍拍势大力沉的击球。这一幕,就是俄罗斯美女比赛的常见画面。其实出道之初,莎娃击球时的尖叫并不如现在这样的频繁,那时候只有在打得兴起之时,才会不自觉得发出尖叫声。随着时光流逝,昔日略显青涩的“花苞儿”逐渐绽放,过去略显单薄的身材变得凹凸有致,而她的“尖叫声”,也像是发育一样,变得更频繁、更响亮、更知名。
与莎娃师出同门的阿扎伦卡,同样具备师姐的犀利武器“尖叫”!而且,掌握的同时更有创新:莎娃的尖叫是短促有力型,阿扎的尖叫虽然不算锐利,但是胜在绵长,“啊~~、啊~~、啊~~”这是属于白俄罗斯少女的标志。更加自信的辨别,莎娃的尖叫,是在引拍和击球的时候,球飞向对手之后叫声也就停了。但是阿扎的尖叫,是从引拍开始,击球瞬间突然爆发,紧接着伴随着球的轨迹,一直要持续到对手击球,真正形成声声不息、连绵不绝之势,如同滔滔潮水汹涌的拍向对手。
然而随着WTA明年确定“禁声令”,莎娃、阿扎和所有“尖叫”代表,她们的比赛都会与之不同。首先而言就是观众们的改变,一旦遇到莎娃对决阿扎,或者类似莎娃对阵德布里托这种比赛,现场球迷们不再需要准备耳塞,不再需要担心两架小型飞机的碰撞(莎娃发出过105分贝的尖叫,相当于一架小型飞机降落时的噪声程度,德布里托的尖叫分贝高达109)。更多地能够专注于欣赏比赛本身。这一点,无疑会受到特别是温网观众的欢迎,要知道就是在温网赛场,尖叫流祖师级人物塞莱斯,就曾经收到过罚单。
与此同时,所有对阵莎娃、阿扎的对手们,也能够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她们只需要应对势大力沉的回球,不再需要分散精力去抗衡“魔音干扰”。曾经有选手就强调:“听到尖叫声我认为她会用力击球,让球速更快一点。结果她击球时根本没用那么大的力量,害得我总是提前引拍。”这种类似的场景,明年的女网赛场将会绝迹,对手们只需要将注意力集中在球上,而不需要去过滤耳边的噪音。
相比于球迷们和对手们的改变,“禁声令”带来的最大影响,自然是“尖叫”来源的莎娃、阿扎们。首先,作为从小形成的惯性动作,击球必尖叫已经成为她们的习惯,突然间要进行一个180度的扭转,自然会产生一种不适应。这种不适应,必然会影响其击球质量,进而使得状态出现波动,并且随之影响赛场成绩。就仿佛是被“捆绑”着比赛,自然很难去争取理想成绩。
其实自从塞莱斯开创尖叫流,击球尖叫的女选手并不少见。最具代表的莎娃、阿扎,还有威廉姆斯姐妹,如今更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德布里托,以及许多正在冲击职业的少女们……这样的情况下,莎娃、阿扎们会为自身“权益”而努力,反对击球尖叫的各种力量也会随之呐喊。或许,“禁声令”带来的最大影响,就是女网从此争议不断。 (王大可)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