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11月7日体育专电(记者许健)最近几年,“广场舞”队伍在各地群众体育健身中迅速壮大,然而由此引发的“噪音”矛盾也日益突出。记者在天津采访时发现,只有相互理解,才能真正让“广场舞”成为都市和谐音。
记者近日来到天津市南开区南苑公园,这是一个被几个居民小区环绕着的小型花园,与居民小区只有一墙之隔,每天早上从6点多开始,就陆续有来这里锻炼的老年人,唱歌,唱戏,跳舞,打太极拳……锻炼的人遍布小花园的各个角落,其中不乏许多已成规模的队伍。
市民王效丽说:“我们练太极拳十几年了,每天早上八点到九点。这十来年大伙坚持得特别好,身体也特别好,尝到了太极拳的益处。”
像王阿姨这样常年坚持在小花园里锻炼的,还有一支跳舞的队伍,由一位腰间挂着音响的老大姐带队,伴着不同音乐跳着各式舞步。除此之外,王阿姨说,因为周边小区里都没有场地,这个小花园已经成为附近小区居民活动的一个聚集地,每天从早到晚都有人在这里运动健身。
这些退休老人在运动中结交朋友、寻找快乐,但却苦了附近的居民。华巨公寓的三栋高层是距离小花园最近的一个居民楼群,小区居民告诉记者,因为楼下曲艺歌舞天天上演,噪音太大,他们在家的时候都没法开窗户。
报警、投诉、扔东西,小区住户告诉记者,这些方式都有人用过,民警也来了几次,但是往往警察还没出小区,跳舞的音乐就又响起来了;而且小公园里锻炼的人只增不减,音量倒是控制住了,但一天到晚此起彼伏的各种音乐还是让人不得安静。
对于居民反映的这些问题,许多参加锻炼的老年人觉得很委屈。他们说自己已经尽量降低音量,控制噪音了,但是受到运动场地的限制,加上运动人数的增多,有些时候不自觉的声音就大了。
记者调查时发现,这种健身老人和居民住户之间的矛盾在天津市许多居民小区里都发生过。早上7点,记者来到位于天津市南开区的华苑新城小区,在小区内的小广场上,一群五六十岁的阿姨正跳着健身舞,一个便携式的音响设备里播放着伴舞的歌曲。
这个自发的老年舞蹈队每天早7点和晚7点准时在小区的广场上跳舞1小时,参与者都是住在附近三个小区的居民。
小广场位于三个小区的中央,与最近的居民楼隔了一条小路和一片鸀化带;对于这些常年跳“广场舞”的老年人,小区居民也曾有过不少意见。参加锻炼的老年人告诉记者,自己也是附近小区的居民,自己的家人也居住在小区里,大家也希望尽可能把噪音降低,不要影响到他人;但是随着锻炼的人群日益增多,产生的“噪音”在所难免。
对于网上最近频频爆出的“广场舞纠纷事件”,尽管鸣枪、放藏獒、泼粪这些做法显得过于极端,但这些参加锻炼的阿姨们觉得双方都有责任,不能完全否定老年人的锻炼方式,老年人也要多多考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华苑新城老年舞蹈队领队冀秀蔷说,她们比较注意控制这个时间和音量,特别是在夏天,大伙都开窗户的时候;有时候队里专门有一个大姐负责测音,怕影响周围住户。大家互相照顾、互相理解吧。
舞蹈队的这些做法,也基本上得到小区居民的认可。记者在小区的随机采访中发现,大部分居民对他们给予了理解。
专家表示,在现有城市土地资源紧张的条件下,只有依靠双方的互相理解才能暂时解决这一矛盾。老年人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场所,严格管理,控制噪音,而社区居民也要换位思考,体谅老年人想要锻炼的心情。从长远来看,老年人运动健身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各地政府要将其列入养老问题进行规划,合理保障老年人的运动健身权益。(完)2013/11/07 20:23
此稿为新华社体育专线稿件,严禁转载。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