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20日体育专电(新华社记者张荣锋)从两个数据看中国足球现状:国际足联年终排名,国足排名第92位,亚洲排名第十,为近四年最低;欧洲五大联赛,中国球员几乎完全空白,而本赛季在欧洲五大联赛效力的日本球员已有约16人之众,超过一支球队的首发人数。
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逐年提升,几乎各领域全球的影响力都在稳步提升,而国足却“难得一见”,背离了这种大势。俱乐部财力更足了,足球关注度更高了,国际化程度更强了,但我们的国家队成绩却更差了,世界排名一路下滑,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体育一直以来就被寓以体育之外的更多意义,这种现象普遍且久远。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和之初,体育就是中国的一面旗帜和招牌,其带来的荣誉是提振士气和凝聚民心的催化剂。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国家大跨步前进,国民生活水平飞跃式提升,现在的中国更加多元化,国民更自信,对各种现象都表现出当年不敢想象的包容之心。
但对于国足,这种包容似乎没有跟上时代的节奏。这一问题的存在有直观原因,足球是世界第一大运动,足球世界杯是关注度最高的体育赛事,国人对国足的期待可想而知。在历届奥运会上,中国队的金牌数增长跟上了经济发展的步伐,但足球却反其道而行,自2002年首次打进世界杯后就持续滑坡,这是大众无法释怀的心结,爱之深恨之切。
十几年来,在一次又一次的失利中,国足陷入了媒体的口诛笔伐和民众“骂骂咧咧”的声讨中。在这种沉重的氛围里,国足没能完成救赎,而是在巨大的包袱下继续滑落。恶性循环发作,球迷走向绝望,国足开始麻木。国人的殷切期待,事实上没有转化成动力,更倾向于国足不能承受之重,国足球员在赛场上的战战兢兢、动作走形、溃不成军已多次折射出那脆弱的心理和不堪的神经。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国足的不争气?我们可以找出一百个原因,直接诱因有无效管理、足球腐败、假黑毒瘤……
深层探究,我们的人才培养机制先天不足。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尊师重教,几千年来,中国人都格外重视教育,时下更是将教育当成头等大事,这无疑是中国得以长期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原动力。不可否认,现在的教育体制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足球发展,孩子从会走路开始就与书本为伴,上学以后,书包更是一年比一年沉,学习压力一年比一年重,即使在周末有幸能短暂摆脱书本,父母安排的辅导班也无外乎钢琴、围棋、乒乓球……
现在,我们有了郎朗,今年中国基本囊括了所有围棋世界冠军,让韩国颗粒无收。但青少年远离足球的民族,何以会有梅西?!即使还有几个给孩子自由空间的家长,敢问这些孩子到哪里去踢球?步入校园后,孩子们会发现,他们没有得到更多的运动时间,他们要应对小升初的选拔,中考和高考又会接踵而来。到了大学,时间和空间或许更充足,但已不再能玩出名堂。一路走来,孩子们几乎没有选择的权利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否则他们会被父母和老师定义为“没出息”。
中国可以在很多项目上取得成功,我们有强大的体制支撑,也有健全和系统的训练体系,但这种选拔训练的培养机制,在足球上不奏效。足球天赋似乎更适宜自我挖掘,而不是集成装备。足球的特点和中国的现状自然而然形成了目前的国足,作为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的职业球员储备远不如我们的近邻,也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在热切关注中,让足球更多回归体育运动的本质;在声色俱厉的批判中,对于让我们已忍无可忍的失利再多一点宽容,应该更有助于中国足球的进步。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