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2月28日体育专电 题:郎平勇挑重担 女排艰难爬升
新华社记者王镜宇、廖君
2013年的中国排坛用一连串的意外吸引着人们的眼球,给人希望又留下遗憾。
主政多年的徐利在伦敦奥运周期的动荡之后心有不甘地离去,接管排管中心的是与排球缺少交集、同样临近退休之年的潘志琛,此意外之一;新官上任的潘掌门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动郎平出山,此意外之二;“铁榔头”重新入主中国女排之后狂飙19连胜,此意外之三;高峰过后连负泰、韩折戟亚锦赛,此意外之四;临近岁末,已经进入征求意见阶段的联赛“三外援新政”胎死腹中,此意外之五。
53岁的偶像兼实力派教头郎平再次成为故事的主角,曾经多次公开表示无意国家队帅位的她最终接过潘志琛抛出的橄榄枝,这对广大球迷而言无疑是意外之喜。对于郎平自己而言,这既是超越自我的挑战,也是责无旁贷的担当。
中国女排的复兴重任对于有着传奇经历的郎平并非易事。在国家队的执教高开低走,回到恒大又要面对外援新政遇挫的余波,2013年的年底对于郎平而言稍稍“有点烦”。
决定出山之前,夜不能寐的郎平肯定预料到女排复兴之路的艰难,但是过山车似的情节却显然不在她的掌控之中。问题在于,开弓没有回头箭,郎平现在能做的恐怕唯有直面挑战。“铁榔头”在队中的威望、临场指挥调度和各方的信任不是问题,但中国女排的技战术能力显然还需要更细的打磨。
同样经受挑战和考验的还有“空降掌门”潘志琛。在请郎平出山和协调国手临时转会恒大等问题上,潘志琛展现出自己的魄力和多年以来在体育系统的沉淀和积累,然而中国排球整体面貌的改变和发展观念的转变并非那么容易实现,“三外援新政”受阻即是明证。
不过,改变仍在发生。
王一梅、马蕴雯、魏秋月等国手纷纷去海外联赛效力,这在以往是很难想象的事情。在郎平的主导下,现役国手的国际转会有了松动的趋势,这不仅有利于球员自身价值的实现,还能促进排球项目的国际交流、开阔运动员的眼界和视野。
在北京男排尝到外援的甜头夺下联赛冠军之后,老牌冠军上海男排也招兵买马,请来国际大牌。男女线总共有7支队伍引入外援,增强队伍的战斗力和竞争力。各队引援的效果和对球市的推动作用已经开始显现,排球联赛呈现出一点点走向市场化的新气象。
在女排的后备人才培养方面也有利好消息,在18岁以下、20岁以下和23岁以下3个年龄段的女子青少年世锦赛中,中国队纷纷夺冠,令人欣喜,这跟全运会设置三大球小龄组之后各地投入力度的增加不无关系。从短期来看全运杠杆起到了作用,但是排球项目的长远发展还是依然离不开更加扎实的群众基础和推广普及。从这层意义上说,刚刚在国内开始推广的公园排球的前景更令人憧憬。
就在2013年即将结束的时候,原沙排国手张常宁的“转项风波”也以喜剧的形式收场。面对这位国家队曾投入大量物力、财力培养的沙排未来之星的人生抉择,排管中心最终选择了尊重而不是阻挠,这是一个值得称赞的决定。优秀运动员在室内和沙排项目中的转换交流应该敞开大门,解决沙排乃至排球项目后备人才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大普及和体教结合的力度。(完)2013/12/28 08:41
此稿为新华社体育专线稿件,严禁转载。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