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秦东颖
昨天,当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洒向申城,东方体育中心“万科杯”迎新10公里竞速跑与沪上传统的东方明珠元旦登高迎新活动遥相呼应,两个“东方”引领申城百姓健康迎新年,同时拉开了2014年上海市民体育大联赛的序幕。
在博成路上的10公里竞速跑终点,一位瘦小的男子高举双手,率先冲线。没有专业选手的激烈竞争,老百姓也能争一回冠军。当记者抓住这位“新年第一名”采访时,他喘着气,一时难以平复激动的心情,“这是新年好兆头!我跑步三年了,每年都是以健身跑开始新年。今年拿第一名对我很有触动,以后争取跑出更好的成绩。”记者问他姓名,他回答:“我姓李,叫健康!”周围人都会心地笑了。
46岁的李健康来自江苏,是个司机,“听说跑步能增强免疫功能,我就开始跑步,每周跑四五次,每次跑10至15公里。去年上海国际马拉松,我参加了全马,跑了2小时46分。今天我给自己计时,跑了33分多。”“跑了三年就有这么好的成绩!”李健康的话引来旁人啧啧称赞。说到新年愿望,李健康的话特别朴实:“继续加强锻炼,希望自己越跑越健康,也希望大家都健康。”
倪楠是跟上海跑步圣经网的跑友一起参赛的,“去年元旦我去东方明珠登高,今年第一次有竞速跑,特地来参加。竞速的话,大家都有挑战的意识,既是彼此间的挑战,也是对自己的挑战。而且这么多人一起跑步过新年,非常有意义。”
市民陆先生去年一个人参加了元旦长跑活动,今年携妻女一起参与。“去年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妻子和女儿报名参加了5公里健康跑,跑下来感觉蛮好。这次有10公里竞速跑,就一块报名参加了。”
记者随机采访的几名跑友都参加过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他们表示,10公里竞速跑延续了大家的跑步热情,而且采用网上报名很方便,难怪今年有更多年轻的路跑爱好者参与。
在东方明珠,有通过网络报名的近千名登高爱好者参与了比赛。名将徐莉佳、陶璐娜、蒋丞稷、沈琼、王之腾担任主持人及助跑嘉宾,与热爱运动的百姓共度新年第一天。
记者手记
奔跑的意义
本报记者 龚洁芸
元旦的清晨,长风公园里人声鼎沸。这是普陀区持续了30年的传统—用一场畅快的长跑去拥抱新年的第一天。
跑多长?没关系,参与就好;跑多快?没关系,坚持到终点就好。78岁的金工老伯说,这是我们自己的“马拉松”,只要跑到终点,就“特别有成就感”。
金工老伯所在的“快乐大场”联谊会里,还有个名叫管雅琴的退休教师。管老师是个长跑爱好者,20多年前就开始参加全程马拉松,就连去国外旅游,也要在异国他乡跑上一回。上海马拉松她更是参加了7次,其中2次健康跑、2次半马和3次全马。不过昨天,她只报名参加了三圈跑,管老师说:“今天就是图个气氛,只是想陪着队友们一起跑到终点。”
范长柏和高兰英是一对夫妻,范老伯每天坚持长跑,高阿姨就和姐妹们在小区里健步走。这是夫妻俩第一次一起参加“比赛”,范老伯说,就是想找个折中的方式和老伴“一起锻炼”。
2.2公里的“一圈健身跑”队伍里,更多的是一家三口的组合,爸爸妈妈带着刚上小学的儿子一起跑,为的就是能让他“多锻炼、尽快成长”;三圈跑的队伍里,最多的是各个社区的 “阿姨妈妈”、“叔叔伯伯”们,他们团队作战,6.6公里的长度刚刚好;五圈跑的队伍里,年轻的身影居多,这些来自普陀区的白领和大学生们,用自家门口的“小马拉松”,作为新一年上海马拉松的“热身赛”……
元旦第一天,上海有8万多人参加了各种形式的长跑。
这8万多人中,每一个身影都有自己的奔跑故事,每一次奔跑都有不一样的意义:有人为了坚持,有人为了友谊,有人为了锤炼毅力,也有人为了挑战自己……不管是在公园里还是在马路上,不管是2公里还是42.195公里,不管是为了什么而跑,永远不变的是他们对奔跑的热爱和执着。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