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专题策划 本报记者 邬恺山
本专题撰文 本报记者 白志标
本期特邀嘉宾
北体大管理学院副院长 林显鹏
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研究员 胡利军
在北京南站的入口大厅一角,10来人正热火朝天地踢毽子,而在天津站数十人的广场舞同样热闹,参与这些活动的基本是50岁以上的大爷大妈。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大妈”成为热词,而以大妈们为主力的广场舞团也引发了全国范围的争论,甚至发生了攻击参与广场舞大妈的恶性事件。踢毽子、健身舞“转”进火车站、各大广场,是因为小区健身场所不足还是另有其他原因,本期三言两拍邀请北体大管理学院副院长林显鹏教授、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胡利军研究员就此进行探讨。
广场舞是体育健身吗?
既是健身方式也是文化活动
林显鹏:扭秧歌、广场舞,我认为不完全是体育项目,从某个角度说是文化活动,目前也没有专家认定这是体育活动。至于为什么这些人不在小区进行,而是在广场或车站公共场合进行,具体原因我不清楚。毕竟,扭秧歌、广场舞需要很大的空地,小区里楼宇密集,场地相对不大,不适宜这么多人一起活动。实际上,我不认为广场舞这种东西是体育项目。
白志标:扭秧歌、广场舞,现在在每个城市都能看到,从广场上到高架桥下再到小区街边。记得在去年天津举行的东亚运动时,我从北京到天津,在火车站一个广场上就发现震撼的一幕,大概有几十人排着队跳舞,大多数是退休了的大妈,周围还站了不少维持秩序的保安。
广场舞到底是不是体育运动呢?我在青海和西藏采访时,同样看到这样的广场舞,只不过人家叫锅庄舞,当地人说是藏民在茶余饭后的一种休闲活动,后来演变为当地人称的健身活动,所以我认同林老师的说法,广场舞应该算是一种文化活动。
胡利军:广场舞、扭秧歌,我觉得说是文化活动也行,这是老人在早晚进行的“聚会”,更多的是茶余饭后或照顾完孩子后聚集在一起的一种交流方式。我们经常能听到老太太们互相招呼,跳会儿舞去,这是人们闲暇时间增多后必然的一种行为。再说,从文化的大概念来说,体育也是其中的内容之一。从小的范围来说,不管是广场舞还是扭秧歌,人们在这一过程中也确实达到了活动身体的功效,如果从这个角度讲,说是一种健身活动也没问题。
林显鹏:不少人将广场舞、扭秧歌认为是健身活动,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对老百姓体育健身的指导还不够。在中国,负责指导老百姓健身的叫社会指导员,与教练培养不是一个体系。而在西方国家,社会体育指导员与教练培养是一个体系,可以评各个级别,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是一体的,不同级别有不同的教练,通过教练员培训体系来连接。在美国和加拿大,并没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个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个称呼,我们是借鉴日本体育的,根据我的了解,日本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也是来自于教练培养这个体系的,都是受到专业培训并达到一定级别的。
广场上跳舞是否合适?
流动场所不合适“大妈们”玩
白志标:广场舞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我想是因为它更多出现在相对宽敞的广场或空地上。有消息说,北京南站的候车大厅里有很多人在跳这种广场舞,我曾问过车站工作人员,他们说出现这种情况已经有一年多了,“大妈们”每天都来,不管是冬天还是夏天。不过,广场舞已经引起很多人的不满,主要是噪声问题,还曾出现跳舞的老人与阻止其的学生吵架的事情。我觉得,这种多人集体跳的舞蹈不应该在广场上,更不应该在火车站。毕竟,这些地方不是为跳舞修建的。
林显鹏:人们在广场或到其他地方跳舞这是个代表性现象,如果定义为体育健身的话,从本质上反映出我们在体育发展模式上存在的不足,在体育场地建设上违背了体育发展规律。多数发达国家,场地布局多数是群众体育设施。
在美国,典型的是公园系统,尤其是距离居民区近的公园,社区里有小型的篮球场、健身场所,甚至是高尔夫球场,大多是免费的,即便收费但费用也很低。在中国,对体育的认识有偏差,我们的体育发展以竞技体育为重,在这种模式上中国体育场馆大型化,为比赛服务,对于老百姓的健身就考虑得少。西方的社区体育健身中心、公园健身路径、青少年运动基地、户外基地等在我国非常少见,因此造成老百姓很多时候只能去广场等地方进行日常锻炼,这是迫于无奈的。
胡利军:我认同白志标的观点,不管是广场还是火车站候车大厅,特别是后者,是为了乘坐火车的乘客建设的,是人员流动大的场所,不合适“大妈们”来健身,不能以冷为理由到火车站这样的公共场所活动。既然你是搞体育健身,你首先要明确自己去的地方的功能。
再说,如果是跳舞,我想也未必缺少这样的地方,小区里、街道边完全就可以做到。我还想说的是,在广场、车站跳舞,本身就存在安全隐患,广场虽说没有明确的功能划分,但它毕竟不是社区内的空地,是公共流动区域,而你跳舞就变成固定的区域,从治安上来看也不合适。
公共体育资源可免费?
必须有差别收费或部分免费
白志标:在我的印象中,所谓公共体育资源,指的是政府出钱建设的大型体育场馆。一般来说,这些场馆是很难向公众健身开放的,因为运营费用高,难以做到免费开放。因此,空置也就成了常见现象。事实上,大型场馆的闲置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不过,去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发改委等8个部委联合出台了一份文件,5年内大型体育场馆做到免费或低价开放,免费或低价造成的损失由财政补偿。我觉得如果这个措施能确实贯彻的话,老百姓健身场所不足的问题就能大大改善。
林显鹏:我的看法是,大型体育场馆做到全免费是不可能的,虽然这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大型体育场馆闲置率高、社会效益低的问题,但并不能成为缓解老百姓健身场地不足的有效手段。长期以来,很多媒体和老百姓都以为,我国大众体育健身场地不足与大型体育场馆的利用率不高有着必然联系,这本身就是弄错了对象,没有哪个国家是把大型体育场馆当作全民健身设施来使用的,老百姓健身场地不足的问题也不可能靠开放大型体育场馆来解决。我还是主张建设一些社区体育中心,按照十二五公共体育服务建设规划,其中就有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的内容,这是核心。另外,学校体育设施向社区开放,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最后,公园的健身场地也可以开发和运用起来。中国的公共体育设施模式还可以按照各地的情况来做,比如与文化结合在一起,建设类似的文体中心、文化体育站。当然,中小型的体育设施是可以免费的,可以模仿文化部“三馆一站”的做法,免费给老百姓使用,采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我认为是绝对可行的。
胡利军:按理说,财政拨款建的都是属于公共体育资源,财政是来自于纳税人的钱,照这么推理下去应该做到全部免费,但现实是,我们的公共体育资源是十分有限的,如果全免费开放,就会像黄金周旅游一样,无法保证大家享受到这种公共体育资源,所以必须有差别的收费或部分免费。适当收费,一是弥补运营费用,补充财政不足,二是调节人流量,通过不同档次的价格达到调节人流量的作用。
广场舞为何受老人青睐?
既可以健身又可以排解孤独
白志标:我们可以看到,广场舞或扭秧歌的参与人大多是上了年纪或多为退休人员,而且以女性居多。在我住的小区街道边,每天晚上都会自发形成一个20多人的老太太跳舞团。我认识的一位阿姨是从外地来给女儿看孩子的,孩子上幼儿园后在家闷得慌,所以加入了这个广场舞团,不仅成了活跃分子,每天精神还不错。其实,在子女因为忙不能陪在身边的老人们就是以此来打发孤独无聊的日子。
胡利军:你的这个说法也不无道理。如果说,老人们跳广场舞就是为了健身的话,那么体现的是这一人群的健身特点,可以说不同的人群采用的是不同的健身方式。广场舞里30岁甚至是40岁以下的人很少,主要是“大妈们”,你看健身馆里,大妈级的很少,更多是30岁或40岁以下的。我觉得这里有一个误区,其实面向大众的体育馆很多,羽毛球馆、网球馆、游泳馆,里面都是很多人的。另外,国民还没有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而发达国家就好很多,人们普遍有一种体育技能并保持到老的锻炼习惯。我们国民终生体育锻炼的意识不足,拥有这种技能的人相对不多。其实,跳舞这种健身方式更适合老年人,跳跳舞,走走路什么的很正常。此外,还有你说的闲暇时间问题,以前没有那么多时间,现在有了,但老人要想找一项体育技能去锻炼显然晚了,也只能去跳跳舞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