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运会三大球冠军队伍的社会影响力,已无法和联赛冠军相比。这是一种提醒:打造出一支能成为城市名片的球队,体育部门不会置身事外,但更不可能一手包办
最近5年,北京的三大球队伍先后拿到6次联赛冠军,风头正劲。要说最高兴的,自然就是北京的球迷了。足球在工人体育场,篮球在万事达中心,排球在光彩体育馆,每到热点赛事,交通台提醒绕道走,场馆前人头攒动,看台上热闹非凡,冠军在手满城开怀,足够大家伙儿聊上一阵子。球队和球迷的成长,既烙印着鲜明的城市文化底色,又发展为城市的一种象征和气质,有着独特的凝聚作用。体育之于民生的一条脉络,也由此清晰起来。
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三大球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百姓喜闻乐见,街谈巷议之间,生活平添一份寄托和乐趣。当年篮球联赛就将自己的“竞争对手”瞄准影剧院、音乐厅,打造一支属于这座城市,属于无数球迷的球队,自然是服务民生的应有之义。
三大球改革是体育改革的先锋。体育改革为了什么?自身发展结构亟待调整是内因,社会的期待与需求是外因,彼此相辅相成。三大球特别是足球和篮球,走职业化的道路,目的是激活市场,提高水平,另一个重要的效应,就是融入民生,以充分拓展自身社会价值。
从这个角度再看三大球改革,眼下还有诸多做成“夹生饭”的地方。一些省市体育局和俱乐部之间屡生龃龉,联赛改革已推行20年,争执仍时有听闻。体育局是球队原先的拥有者,又要考虑全运会的任务,总觉得运动员攥在自己手里才踏实。但投资方掏了钱,在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上却没有多少话语权。这样的模式运转起来,免不了磕磕绊绊。久而久之,似乎成了难以两全的矛盾,制约着一支球队的良性成长。球迷看在眼里,又气又急又无奈。这样的困境,原因之一是缺乏从民生视野审视改革的眼光和思路。
三大球改革要冲破原先的格局和利益体系,需要改革者拥有跟得上时代脚步的心态和胸怀。一个看得见的例子是,全运会三大球冠军队伍的社会影响力,已无法和联赛冠军相比。这虽然不意味着全运会和联赛难以兼容,但却是一种提醒:打造出一支能成为城市名片的球队,体育部门不会置身事外,但更不可能一手包办。如何充分调动起社会资源,共同参与三大球改革,并最终让社会共享改革的成果,让体育的民生观落在实处,这远比斤斤计较球队“谁说了算”更有意义,也会带来比金牌更久远的光彩。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