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省将武术列为中小学体育必修课,足球进入北京中考范畴,体操、网球等体育项目也成为一些学校的必修课程,体育项目进校园正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但它能起到多大的效果呢?
在南京理工大学动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看来,体育项目进入课程,无疑能促进推广和普及。他说,北京把三大球作为中考科目,学生就会在体育课或课外花时间训练足球、篮球或排球,必然有利于三大球的普及。而列入我省中小学体育必修课的武术,对传承我国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积极意义。
三大球、武术等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体育课程,必然需要更多的专业体育老师。不过,2012年底,教育部官员透露我国体育老师缺编30多万。在前不久召开的我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座谈会也传出信息,我省小学音体美教师严重不足,苏北农村小学音体美教师缺额达50%以上。显然,严重缺额的体育老师,会使体育项目进校园的效果大打折扣。
要让进入学校体育课程的体育项目更好地推广普及,就必须把缺额的体育老师补齐。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方面学校缺体育老师,另一方面想当体育老师却并不容易。记者从南京体育学院学工处了解到,该校体育教育专业每年有80名毕业生,但进入学校当体育老师的只有60%。我省有17所学校设有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体育老师逐年增加,但许多学生毕业后却很难当上体育老师。退役运动员本应是学校体育老师的另一个主要来源,但记者从省体育人才流动服务中心了解到,2013年我省有140多名运动员退役,成为体育老师的只有6人。而另一方面,跳槽的中小学体育老师也不少。
曾从事体育教学二十几年的王宗平认为,存在这种矛盾现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体育课程繁重,有的学校体育老师一周的课时近30节,每天要上6节体育课,再加上带早操、课间操,课时压力远远超过其它科目老师。二是同工难同酬,体育课在许多学校不能像语文、数学等科目一样受到重视,体育老师在薪酬、职称等方面很难享有同等待遇。
而更深层的原因,是体育老师在目前的应试教育体系中常常被忽视。在采访中,一些专家甚至认为,体育老师缺编更像是一个伪问题,即使体育老师足额配备,就能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保证学生体质提高吗?因此,让体育进校园的前提,还在于要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的教育评价体系。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