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说:“某些时候,一个人的存在本身就是要伤害另一个人”。朱志根提携了孙杨,孙杨也成全了朱志根,但在伦敦奥运会后,这对“共患难”的师徒却无法“同富贵”。缘已尽、心已冷,分手是最残酷的结果,却也是最恰当的选择。
朱志根告病请辞,只对外界抛出一句“你懂的”,孙杨挤走了朱指导,抑或朱指导放弃了孙杨,没有真相,没有答案。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们再也回不去了。孙、朱曾多次发生激烈冲突,都在组织协调下象征性地和好,而现在上级领导也失去了信心和耐性。锦标主义至上,为了应付亚运会,再次请出张亚东“救火”。
荣誉很容易令年轻人滋生骄矜情绪,孙杨翅膀硬了,心气高了,有足够的资本对抗鞭笞式教育了,自然容不得朱教练继续高高在上。孙杨想要尊严,想要自由,想要权益,但朱志根还是老一套的大家长做派。一方面孙杨变了,另一方面朱志根没变,平衡就此打破——因“恋爱门”撕破脸皮,又因赞助商动手惊动警方。
孙、朱分分合合的肥皂剧终于告一段落,相比于孙杨,朱志根内心更不是滋味。朱志根一生最伟大的作品就是孙杨,去年世锦赛后他不顾刚刚晕厥而虚弱的身体,揣着速效救心丸豪情万丈地表示,要把孙杨培养成100米到1500米的自由泳大满贯。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孙杨不止一次要求换教练,烦透了朱志根的“紧箍咒”,甚至未在公开场合表达对朱病情的慰问,也没有感谢朱对自己的再造之恩。
从情感上来说,孙杨怠慢朱志根不合礼数,但竞技体育并非儿女情长,与其互相折磨、互相妨碍,倒不如相忘于江湖,道一声珍重安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论调未免迂腐,“欺师灭祖”的攻击未免荒唐,即便从传统伦理观念看,“教无常师”、“转益多师”、“博采众长”也是值得提倡的。从“师择徒”到“徒择师”,正是体育职业化演进的标志,孙杨不该因换教练被推上道德的审判台。
菲尔普斯评价说:“孙杨划水效果数一数二,我没有什么建议可以给他了。”孙杨现阶段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体贴的教练和团队,而不是听命于强势的技术专家。孙杨需要的是良师,更是益友。“菲鱼”教练鲍曼开车送菲尔普斯去参加派对,与菲尔普斯一起研究赛马投注,向菲尔普斯传授贝多芬和小提琴,所以才能“一起愉快地玩耍”。
朱志根把孙杨的叛逆归咎于“精神空虚”,而实际上,体制内枯燥、机械、高压的训练管理,是否也在扼杀个性和增加隔膜呢?浙江体院副院长张亚东充当“临时工”,可解孙杨无教练的燃眉之急,但作为行政官员不可能一直留在孙杨身旁。
从长远计,一些富有人格魅力的洋教练更适合孙杨,比如合作过的丹尼斯,比如菲鱼教练鲍曼。前有吴鹏“单飞”美国的先例,操作起来想必不难,只看游泳中心和浙江体院有没有放手的胸襟了。
□杨华
(新京报特约体育评论员)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